「其他人也有這種感覺嗎?還是我真的有問題?……
我覺得自己在公眾場合都把真面目藏起來了。」
──來自網路聊天室「我只想孤單一人」(I Just Want to Be Left Alone)貼文,二○一二年
在我們的假設中,貧富差距讓人們對身分地位與他人評價感到焦慮。為了檢視這個假設是否成立,社會學家理查‧萊特(Richard Layte)與克里斯多佛‧韋倫(Christopher Whelan)比較了平等程度各異的社會,研究社交焦慮的程度有何區別。他們以曾參與二○○七年的「歐洲生活品質普查」的三十一個國家(二十七個歐盟國,加上挪威、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共和國與土耳其)的三萬五千六百三十四名成年人為樣本。
受測者必須針對「有些人會因為我的職業或收入而瞧不起我」,以同意或不同意程度來給分,用這個方式來評估在不同社會中,人們是否會對社會地位與地位競爭感到焦慮。研究人員發現,各國受訪者表示「同意」或「強烈同意」的比例相差懸殊,對所有受訪者來說,收入越少會讓他們對社會地位更感焦慮。中上階級的人們不像底層族群那樣對身分地位感到憂心,這點大家或許早能預測;不過在貧富差距較懸殊的社會中,無論收入多寡,全數的人對社會地位的焦慮都比較高。懸殊的貧富差距會讓大眾的社會評價焦慮提升,讓大家對社會地位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感到焦慮。
在圖2.1中,左右兩端分別是在十分位數歸類法下,最貧窮與最富裕的族群,最上方的實線代表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中間的線條是貧富差距程度適中的國家,底層的虛線則代表最平等國家。無論你是高收入或低收入族群,只要生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中,就更容易對身分地位感到焦慮。在這份研究裡,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社交焦慮感也最高,這些國家為羅馬尼亞、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葡萄牙與馬其頓共和國。在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人們的社交焦慮最低,例如丹麥、挪威、瑞典、斯洛維尼亞與馬爾他。多數西歐國家的貧富差距被歸類為中等。
貧富差距之所以會導致整體社會的地位焦慮感提升,這或許是因為人們更加相信頂層族群很重要,而底層族群一文不值。此外,因為金錢已變成衡量個體價值的重要標準,大家也越來越擔心,不知道自己被歸類在哪個社會階級。
地位焦慮的程度差別非常重要,畢竟社會評價焦慮已被視為一大壓力來源。目前有許多研究都在探討人們從事高壓活動時,壓力賀爾蒙會出現何種程度的變化;這些研究通常會測量受測者在從事高壓活動前、中與後,唾液或血液中皮質醇的濃度。它們讓受測者備感壓力的活動各自不同,有些研究請受測者解數學題,有時還會公開朗讀他們的分數,令人更尷尬;其他研究則請受測者寫下某次不愉快的經驗、或是進行口語溝通的任務,又或是擔任影片拍攝的主角,甚至是要他們忍受刺耳的噪音。加州大學心理學家莎莉‧迪克遜(Sally Dickerson)與瑪格麗特‧奇米尼(Margaret Kemeny)選用這些不同壓力來源的實驗數據,用以看出哪種活動最能大幅提高皮質醇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