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一九八○年代中葉,心理分析教授拉德博醫師(Hartmut Radebold, 1935- )開始從自身經驗意識到「戰火下的孩子輩」(Kriegeskinder, war children)遭遇到的心理困境。所謂「戰火下的孩子輩」是指1928年至1947年出生的那一輩德國人,也就是拉德博醫師自己身處的世代。這個世代有什麼樣的心理困境呢?
拉德博醫師以自己為例,說他在50歲以前,對戰爭與戰後生活的記憶只有自己經歷過的一些事情,但他對這些事情卻沒有任何感覺。為什麼呢?他說,1943年,他原本住在柏林,年紀9歲。當時家裡被炸,寒冬裡,他又飢又寒地被帶到一個今天屬於波蘭的邊境小村。直到1945年初,他們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裡,被蘇俄紅軍拿著槍從後面驅趕離開。當時在逃難的路上到處可見樹上吊掛著屍體。像他哥哥(當時15歲)那般年紀的男性,則統統被蘇聯紅軍抓走,婦女則免不了被紅軍抓去做性服務。戰後,他與母親回到柏林,從姑姑那裡得知父親過世的消息。母親得知噩耗後,一夜之間頭髮全白,從此沒有再流過淚。1947年,哥哥因受重傷從俄國被遣返。回家後,兄弟兩人卻各自活在自己傷痛的內心世界裡,不曾交談過彼此的心情,家人之間的談話也完全迴避戰亂喪亡帶來的悲傷(圖4∼5)。直到1993年,他跟哥哥才有勇氣一起閱讀父親在二戰期間留下來的日記,回顧他們從來就不願意去回想的過往。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來看,拉德博醫師說,很多人以為,小孩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忘掉成長期間所歷經的夢魘,這是完全錯誤的。反之,創傷經驗會在他們日後的發展上,留下難以抹滅的深刻影響。
因為這些觀察與個人親身體會,拉德博醫師開始專注這個領域的研究,並於2000年出版第一本相關主題的專書:《缺席的父親:從心理分析角度看戰火下的童年帶來的影響》(Abwesende Väter. Folgen der Kriegskindheit in Psychoanalysen)。35 2002年,拉德博醫師與歷史學者羅伊雷克(Jürgen Reulecke)進一步合組「二戰與童年」(weltkrieg2kindheit)跨領域研究團隊,對二戰時期的德國兒童進行有系統的深入研究。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二戰期間,德國約有六成的兒童與青少年在生活上受到戰爭影響。受到影響的兒童與青少年平均有3至4次逃難、被驅逐、空襲、受飢寒、被暴力脅迫、甚至被強暴的經驗。戰爭結束時,總計有四分之一(250萬名)的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失去父親(全歐有2,000萬);父母雙亡的兒童約有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