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與Lyft 之戰,就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大戰。故事的起點,Uber拔得頭籌,但為何Lyft卻迎頭趕上,甚至獲得更多掌聲?
Uber 與Lyft 之戰,猶如新力量經濟中的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之戰,兩家公司競逐相同的司機與乘客,彼此激烈且不友善地競爭,Uber 遙遙領先,更快速地擴大規模,進軍全球各地,身價估值約為Lyft 的十倍,但Lyft在Uber的一些最大市場構成大威脅。
兩個平台的功能非常相似,Uber 使用者換用Lyft 的應用程式時,得心應手,反之亦然。但是打從一開始Uber 和Lyft 的自我定位就非常不同,Uber 的定位是「每個人的私人司機」,你也可以鑽進閃亮亮豪華黑頭車後座當起乘客大爺。Lyft 則是定位為「載你一程的朋友」,在車頭前方加上一個粉紅色大鬍子標誌,並鼓勵乘客坐在副駕駛座,一上車先和司機來個相互碰拳的問候。
Uber 則是明顯的冷漠風格,有著殘酷的哥兒們文化,導致和重要組成分子的惡劣關係,以及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崔維斯.卡蘭尼克的下台。
來看看典型卡蘭尼克風格的一段言論,在一次訪談中,被問到關於無人駕駛車時,他表示很期待無人駕駛車的問市,同時他把Uber 司機看成是一個成本中心:「Uber 之所以貴,是因為你們不僅付錢給汽車,也付錢給車裡的另一個傢伙(指司機)。」不過,Uber 的故事遠比卡蘭尼克個人的失敗還要深,他促成和代表的文化也定義了這家公司。
如何減價和影響司機?
一切起始於Uber 突然宣布在美國八十個城市調降費率,降幅從10%至超過20%不等。這個消息大受乘客歡迎,但司機們臉都綠了。
知名部落格「共乘司機」創辦人哈利.坎貝爾寫道:「他們以道地的Uber 作風,在星期五下班後宣布此事,甚至沒發電子郵件通知司機。」
Uber 最厲害,所以由Uber 訂新規。Uber 採取的是典型的舊力量方法:命令式決策,在無預警、無諮詢商議下發布給司機,加上一份有關司機該如何更了解自身最佳利益的說教聲明。結果,全美各地Uber 司機的回應包括罷工、抗議、威脅聯合抵制。
面對Uber 的降價,Lyft 必須回應該項決策。以往Uber 採取類似的降價策略時,Lyft 並未跟進,導致他們失去不少生意。碰拳問候再怎麼友善,人們還是會優先考量價錢,誠如該公司執行長約翰.季默寫給Lyft 司機的訊息所言:「縱使我們的服務較佳,乘客的首選仍然是更便宜的選擇。」
因此Lyft 這回決定跟進降價,但公司尋求司機社群來協助指導流程,在舊金山召集大群司機,共同研議出可能減輕降價衝擊的一系列方案。當Uber 司機們在組織抗議Uber 公司的糾察隊時,Lyft 公司正在幫助司機籌辦野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