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藍眼珠的黑人女孩、手刃女兒的女黑奴……美國當代最偉大女小說家摩里森88歲與世長辭

2019-08-07 01:18

? 人氣

1993年,摩里森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推崇她的小說擁有「靈視的力量與詩意的分量(visionary force and poetic import),為美國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賦予了生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摩里森較晚期的作品依然精彩紛陳,《樂園》(Paradise)描繪美國西部一個清一色黑人的城鎮;《LOVE》(Love)呈現一位旅館老闆過世多年後,圍繞著他的情感仍糾葛難分;《慈悲》(A Mercy)探討早期的美田奴隸體制;《家園》(Home)的主角是一位從韓戰戰場回來的退伍軍人;《天主佑童》(God Help the Child)書寫一名黑人女子因為膚色而遭遇的痛苦。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摩里森(Toni Morrison)2019年8月5日深夜逝世,享年88歲。圖為2012年摩里森接受總統自由勳章。(AP)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摩里森(Toni Morrison)2019年8月5日深夜逝世,享年88歲。圖為2012年摩里森接受總統自由勳章。(AP)

2012年,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頒贈摩里森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讚揚她是「美國歷來最傑出的說故事人之一……滋養了人們的心靈,強化我們國家的特質。」

「黑人女性作家的身分並不疏淺,反而蘊含豐富」

創作小說、戲劇與散文之外,摩里森從的編輯工作同樣重要,在當時仍由白人主宰的出版界,她致力於建立一套「黑人作品的正典」(canon of black work),世紀拳王阿里(Muhammad Ali)與政治運動者戴維斯(Angela Davis)的自傳都是由她出版。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米契爾(Angelyn L. Mitchell)說:「摩里森以黑人女性的身分佔據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拜她之賜,許多作家得以留名後世。」

多年來美國文壇經常論及的一個問題是:最適合摩里森的定位是「美國黑人作家」、「美國黑人女作家」抑或「美國作家」?摩里森本人如是說:「我能夠接受這些標籤。黑人女性作家的身分並不疏淺,反而蘊含豐富;不會局限我的想像力,反而發揚擴張。這樣的身分要比白人男性更豐富,因為我比他們理解更多、體驗更多。」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