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8月26日──偉大探險家白令橫渡白令海峽、開啟美洲─亞洲新路線

2018-08-26 07:00

? 人氣

1741年8月26日,丹麥探險家白令橫渡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維基百科)

1741年8月26日,丹麥探險家白令橫渡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維基百科)

從亞洲到美洲最近的航線在哪裏呢?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人類許多年,但就在276年前的今天,丹麥探險家白令(Vitus Jonassen Bering)成功橫渡白令海峽、抵達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也為美洲與亞洲開闢了一條新的交通路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俄國擴張版圖 丹麥探險家白令前往西伯利亞

白令1681年生於丹麥的荷森斯(Horsens),但從年輕時就為俄羅斯軍方效力,在俄羅斯對瑞典、土耳其的戰役中屢建戰功,40歲出頭就成為俄國海軍艦長。1725年,白令被沙皇「彼得大帝」彼得一世(Пётр Вели́кий)欽點,要求他前往考察遙遠的西伯利亞北岸,白令欣然接下任務。

丹麥探險家白令橫渡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維基百科)
丹麥探險家白令。(維基百科)

原來,俄羅斯從16世紀開始便戮力擴張版圖,17世紀末,彼得大帝積極向西歐國家師法,帶領國家走出中世紀的封閉狀態。彼得大帝對海事、探險特別感興趣,還曾「微服實習」,以無名小軍官身分在英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學習海洋貿易等知識。

除了學習知識,彼得大帝也不忘跟上西方國家的殖民熱潮,眼光落向杳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帶,積極派遣學者、軍隊及探險家前往探勘。來自北歐的白令艦長不但擅長航行,又曾幫助俄國於1721年打贏瑞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於是成為帶領這場探險的不二人選。

橫越7000公里陸路 自行造船下海

1725年,白令率領探險隊浩浩蕩蕩從俄國聖彼得堡(St. Peterberg)出發,但當時他們還沒有在北極海航行的能力,白令一行人只能走過陸路7000公里、翻山越嶺,花了整整兩年,才終於抵達亞洲的極東之地──堪察加半島( Kamchatka Peninsula),並在那裡與探險隊自行打造船隻,航進嚴寒的北極海。

不過,世上沒有一次就成功的偉大探險,雖然現在可以輕易查出,白令海峽兩端最寬之處不過8.5公里,但這一次旅途中,白令和其隊伍航行了20天,還是沒能從一片迷霧中找到近在咫尺的北美洲,無功而返的白令也受到莫斯科當局強烈抨擊。

丹麥探險家白令橫渡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維基百科)
1966年蘇聯發行的紀念郵票,左方描繪出白令船隊的往返航線。(維基百科)

1732年,俄羅斯政府批准白令展開第二次勘查,組成了近千人的探險大隊,第二度出發橫越歐亞大陸,並在堪察加半島建立據點。做好萬全準備後,白令 1741年才再次航行,終於於同年8月26日,從北美洲阿拉斯加南部上岸。

白令的第二次探險歷時近10年,是為人類於18世紀的幾場最大探險行動之一。他與隊員建立的據點,就是今日的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Камча́тский),是俄羅斯堪察加邊疆區的首府,也是堪察加半島最大城市。

丹麥探險家白令橫渡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維基百科)
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的夜景。( VinceB@Wikipedia / CC BY 2.0)

可惜,長達10多年的探險終於在此時耗盡了白令的精力,1741年11月,他與船隊在回程中遇上風暴,飢寒交迫中死於無名小島。直到整整250年後,1991年,一支由俄國和丹麥組成的考古隊伍才終於在島上發現白令與5名隊員的墓地,並將他們移回莫斯科厚葬。

這個小島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Bering Island),連同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白令海(Bering Sea)與白令地峽(Bering Isthmus),都以其為命名。

丹麥探險家白令橫渡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維基百科)
白令島上,探險家白令的墓地。(維基百科)

極北之地的人類文明陸橋

有趣的是,白令海峽雖然位處極北,但人類和此地有著微妙的緣分,讓這個天寒地凍的海域數次成為連結歐亞和美洲的文明陸橋。首先,美洲原住民的起源過去一直是科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為數不少的一派考古學家認為,數萬年前地球還處於冰河時期,海平面降低後,白令海峽底部的陸橋也露出水面,美洲原住民的祖先也許就是亞洲人,跟隨著遷徙的獸群抵達了北美洲。

此外,白令海峽雖然窄小,其實中間還有2座小島,上面住的阿留申人以捕魚為生,習於駕船往返於北極海和太平洋沿岸。但是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分別佔領了西邊的大代奧米德島(Big Diomede)和東邊的小代奧米德島(Little Diomede),幾公里的海洋化為「冰幕」,島民也被迫隔絕於兩端。直至1987年蘇聯解體前夕,美國長泳勇將考克斯(Lynne Cox) 挑戰泳渡這一段邊界,成為史上第一位泳渡白令海峽的人,也緩解了鐵幕瓦解前的不安氣氛,受到當時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和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熱烈嘉許。

丹麥探險家白令橫渡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維基百科)
白令海峽中央的大小代奧米德島,曾於冷戰時期被隔絕開來。(維基百科)

直到今日,人們對這一小段海峽的興趣不減反增,除了海底蘊藏的豐富油氣、礦產和漁業資源,僅靠陸路就能來往兩大陸塊的夢想也從未消失,中國與俄國都曾提出在白令海峽上興建大橋、海底隧道的構想,甚至喊出「搭著高鐵去美國」。但考量嚴寒氣候和難以回收的經濟效益,構想都還只是構想而已,在那之前,人們暫時還只能靠著船隻和游泳(!),往返於這塊小小的冰凍之洋。

 

白令海海水僅有4度C,是愛好長泳人士喜歡挑戰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