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長達10多年的探險終於在此時耗盡了白令的精力,1741年11月,他與船隊在回程中遇上風暴,飢寒交迫中死於無名小島。直到整整250年後,1991年,一支由俄國和丹麥組成的考古隊伍才終於在島上發現白令與5名隊員的墓地,並將他們移回莫斯科厚葬。
這個小島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Bering Island),連同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白令海(Bering Sea)與白令地峽(Bering Isthmus),都以其為命名。
極北之地的人類文明陸橋
有趣的是,白令海峽雖然位處極北,但人類和此地有著微妙的緣分,讓這個天寒地凍的海域數次成為連結歐亞和美洲的文明陸橋。首先,美洲原住民的起源過去一直是科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為數不少的一派考古學家認為,數萬年前地球還處於冰河時期,海平面降低後,白令海峽底部的陸橋也露出水面,美洲原住民的祖先也許就是亞洲人,跟隨著遷徙的獸群抵達了北美洲。
此外,白令海峽雖然窄小,其實中間還有2座小島,上面住的阿留申人以捕魚為生,習於駕船往返於北極海和太平洋沿岸。但是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分別佔領了西邊的大代奧米德島(Big Diomede)和東邊的小代奧米德島(Little Diomede),幾公里的海洋化為「冰幕」,島民也被迫隔絕於兩端。直至1987年蘇聯解體前夕,美國長泳勇將考克斯(Lynne Cox) 挑戰泳渡這一段邊界,成為史上第一位泳渡白令海峽的人,也緩解了鐵幕瓦解前的不安氣氛,受到當時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和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熱烈嘉許。
直到今日,人們對這一小段海峽的興趣不減反增,除了海底蘊藏的豐富油氣、礦產和漁業資源,僅靠陸路就能來往兩大陸塊的夢想也從未消失,中國與俄國都曾提出在白令海峽上興建大橋、海底隧道的構想,甚至喊出「搭著高鐵去美國」。但考量嚴寒氣候和難以回收的經濟效益,構想都還只是構想而已,在那之前,人們暫時還只能靠著船隻和游泳(!),往返於這塊小小的冰凍之洋。
白令海海水僅有4度C,是愛好長泳人士喜歡挑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