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國人者因食安風暴屢屢重創台灣而沮喪,事實上,各國都是在挫折中學習與成長。受邀來台參加食安高峰會的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局長Bernhard Url今(31日)就笑稱,猶記多年前,整個歐洲都被籠罩在狂牛症(BSE)的陰影之下,惟正因如此,才有EFSA的誕生,所以,EFSA可以說是BSE之子!
Bernhard Url此次應有「食安立委」之稱的吳焜裕之邀,來台分享EFSA的運作經驗,今天並利用難得的機會,在台北歐洲經貿辦事處邀請國內媒體茶敘交換意見。
歐洲狂牛症之後 才成立EFSA
Bernhard Url表示,90年代歐洲連續爆發多起BSE事件,之後整個歐洲至少有10年的時間都談牛色變,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也隨之盪到谷底。直到歐盟理事會與議會通過,於2002年起成立一個完全獨立於行政管理體系之外、總部設在義大利的風險評估單位─EFSA,歐盟的食安才邁向全新的紀元。
他說,EFSA雖獨立在行政部門之外,但每年預算8000萬歐元還是須由議會逐年編列(歐盟全年總預算約1000億歐元),換言之,EFSA還是有「老闆」的。但因EFSA科學家能持續展現卓越的研究成果,加上所有討論過程與都在網路公開,以確保決策公開透明,故能保有絕對的獨立性,並獲得民眾的信賴。
針對記者提問,雖然EFSA是一個完全本於科學精神進行風險評估的獨立單位,但最終的建議能否被採納,還是須由政治人物決定,而一旦科學評估與政治利益產生衝突時,該怎麼辦?
EFSA提出科學建議 政策仍由政府決定
Bernhard Url坦承,上述情況不但有,在歐盟也經常發生。EFSA本於科學、良知作出風險評估與建議之後,最終政策確實仍須由具有民意基礎的政府決定;但若民眾認為政府的決策有違民意,下次就可以用選票換掉執政黨,民主國家的「遊戲規則」就是如此。
此外,EFSA背後有歐盟28個成員國強大的資源作後盾,小小的台灣如何能在食安防護網的架構上足堪比擬?
給台灣建議 依WHO評估再修正即可
Bernhard Url表示,每個國家的飲食內涵與文化都不同,因此,台灣建立本土化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還是有必要的,卻大可不必樣樣「從零做起」。他舉例,台灣可以在世衛組織(WHO)既有之化學性或生物性風險評估基礎上,再根據本國人的攝食習慣稍作修正即可。
當然,EFSA作出了科學的風險評估,也要能獲得民眾的支持,而前提是,民眾必須聽得懂科學家的專業語言。Bernhard Url說,把動輒700頁的科學研究,以連門外漢都聽能瞭解的語言,簡化成3到4頁的摘要,是EFSA長年累月都在做的事;此外,EFSA也會持續發新聞稿、寫網路專欄、拍短片、辦公聽會…,透過各種管道教育民眾,同時進行風險溝通。
最後,Bernhard Url強調,「合作」是21世紀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EFSA非常樂於在全球食安現況的掌握、檢驗方法的建立,乃至於安排客座科學家互訪等方面,與台灣攜手合作。展望未來,工程奈米材質的毒理學研究、不同農藥之間的交互作用、荷爾蒙用藥、抗藥性細菌,乃至於找出為何全球蜜蜂數量愈來愈少的真正原因…都是人類在食安議題上,必須面對的嚴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