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針對被教育部勒令明年2月1日停辦一事,南榮科大舉辦說明會,現場有些家長怒火沖天的痛罵學校與教育部、場面一度失控;雖然值得同情、可以體諒、但無濟於事;未來,家長作好子女就讀大學倒閉的心理準備,或許會更實在一點。
南榮科大是由工專升格為大學,但因辦學不佳、在云云眾多升等為大學的私校中,難有特色、不受青睞,招生情況與註冊率一直不佳。去年就因收支出現短絀,校務基金大幅減少,財務評估預測不佳等原因,被教育部取消2019年所有招生名額;今年因董事會未能補足1億元的校務基金,正式被勒令停辦。幾天前的說明會,就是針對尚有的千名左右學生的安置所舉辦。
對南榮科大的結局,高教界大概沒有什麼意外驚訝,因為後段班私校的關門倒閉完全在預期之中,原因就在少子化帶來的高教冰河期。股神巴菲特曾以「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形容資金退潮後沒有實力者就要見真章;20多年前高教熱潮時,台灣一口氣擁有169所大專院校、密度之高勇冠各國。但少子化來臨就如潮水消退,那些表現與辦學俱差的後段班學校,就原形畢露再難支撐。
類似學校倒閉退場的情況,未來必然會不斷發生,可能以每年3-5校出問題的頻率發生,延續5-10年以上。因為,大幅擴充高教的年代,是台灣人口持續增長、每年新生兒人數40萬左右的年代;到民國71年之後新生兒數量開始減少,86年以前尚有30萬以上,之後就掉到30萬以下,94年之後大致就是每年20萬人上下,最差曾出現一年只有16.6萬新生兒,去年的18.1萬新生兒算是史上第2低點。
而且很不幸的是:今年新生兒數字可能又要低於去年,掉到18萬人以下;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台新生兒僅8萬5961人,比去年同期減少3869人,依照推估,今年新生兒人數約為17.5-18萬人。
簡單的說就是縱然政府推出不少鼓勵生育政策,但數字上明顯告訴大家:少子化趨勢毫無改變。從高峰的每年40萬新生兒到現在屬「常態性」的20萬人,剛好就是腰斬。那些在高峰期擴充的高教體系,雖然要「被退場」的大專院校不必然就必須跟著腰斬,但如果不能順利轉型或增加外籍學生等方式求生存,至少有2-3成左右的學校要退場大概是跑不掉。
高教界私下的估計也是:50-65個學校要退場;民間的一個「台灣大學排名網」則根據幾項指標,列出50所未來幾年會「溺水」、面臨退場壓力的學校。教育部雖然未明說要退場的學校家數,但根據其訂定註冊率低於6成、被戲稱為「死亡線」下的學校,至少已有17所。隨著每年入學年新生兒數的降低,在死亡線下的學校只會增不會減。
而在調整的過程中,學生的選擇會同時加速後段班、死亡線下學校的倒閉。任何一個學生與家長,必然不希望大學未畢業學校就倒閉,因此那些後段班、被視為死亡風險高的學校,會越來越難招學生,願意去註冊的學生會越來越少,學生能避開這些學校就會設法避開,即使是這些學校中原來較有吸引力的科系也會受拖累,這些都會加速其死亡。
有沒有可能避開?個別學校有可能藉著提升辦學、甚至學校轉型等方式避開倒閉命運,國內其實有成功案例─註冊率只剩17.43%的興國管理學院,原來該關閉了,但找來中信金控接手改名為中信管理學院,提高師資與教學內容並打出100%就業的號召,現在是連續4年註冊率100%的學校。
但整體高教卻難逃此劫;從高教需求面來看,台灣新生兒數毫無上揚可能,原本期待吸收陸生填補也因兩岸關係生變已無望,即使想以「成人在職教育」支撐,一來市場有限,二來同樣面臨一線學校的競爭與壓力。需求增加無望就只能砍供給,有些學校要縮減規模、尋找利基以謀生路,有些是學校直接就倒閉,一了百了。
就事論事、務實以對,未來幾年,可能有不少家長,在快慰子女上大學的同時,也要先作好子女就讀大學倒閉的心理準備,這個機率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