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整個地球都在飆高溫。從荷蘭到比利時、德國,都出現史上最高溫記錄,部分核電廠更因為海水溫度太高、無法用來降溫而被迫停機。而在台灣,去年連續10天高溫超過36度,也打破120年來的記錄。
儘管難有科學證據證明熱浪和氣候變遷有關,但隨著地球平均溫度升溫,科學家仍預期像這樣的極端氣候將持續出現。
當氣候變遷的後果已逐漸開始為一般人所察覺,但不少政治人物猛喊「拚經濟」口號時,卻閉口不談拚經濟的後果和代價,也未提及任何因應氣候變遷的方法。「這讓我感到非常焦慮,」前台糖董事長、現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在接受《風傳媒》專訪時直言。
人類現在的生活方式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黃育徵指出,在目前的社會中,生產者的商業模式以計畫性汰舊為主,也就是到了一定時間要推出新品,銷量才會增加,公司業績、財報才會有成長數字,如此一來自然不會為產品設計較長的使用壽命。然而,業者每生產一項新產品雖然可獲得利潤、效益,為了生產而衍生的外部成本及風險則是由全民買單。
此外,在追求經濟成長的邏輯下,消費行為被不斷吹捧,人們誤認為「擁有」才是快樂的一部分、生活唯有透過買更多更新的東西,才叫作過得好,最終每個人家中因此多了許多平常根本用不到的東西,東西也常常用沒幾次就丟掉。
氣候變遷衝擊人類生存!黃育徵盼重新設計下一代的經濟模式
當資源無限時,從耗費資源生產、消費者購買、然後丟棄物品的模式或許沒有問題,但當氣候快速改變、影響世界,能否如常使用資源即成為問號。聯合國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指出全球氣溫最快2030年就會上升至工業革命前的1.5度,屆時可能引發極端高溫、海平面上升、水資源匱乏等衝擊人類生存的現象,必須以前所未有的努力來面對。
面對人類可能只剩10年時間挽救,黃育徵認為,必須重新設計、規劃符合下一代生活方式的經濟模式。
2015年他成立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強調所有的廢棄物或污染排放都是可再利用的資源,應創造新的生產模式與產品設計,讓資源能被循環使用。
「循環經濟裡沒有廢棄物,都只是資源被錯置而已,」黃育徵在台糖董事長任內,即回收廚餘、農業廢棄物及豬糞等用來做沼氣發電,發電完的沼渣再拿來作為肥料;又或者計畫將牡蠣殼回收提煉碳酸鈣、供造紙等產業使用等。
另一方面,循環經濟也強調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觀念。黃育徵舉例,一般人買燈泡為的是取得光線、買冷氣為的是吹到冷風,若可以只租用燈泡和冷氣、享受光和風,把物品由業者所擁有。如此一來,生產者反而會更精進維修、提升產品使用效率;設計產品時也不會以汰換為前提,而是尋求更多可再利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