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最近中元節前夕,為幫蔡英文助選連任,權責機關又「干冒天下大不韙」地將2019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一口氣從先前「可能保二不保」情況下,竟然大大提高為2.46%的「震動亞洲區域經濟最高點」牛皮數字。不過,臺灣社會的悲哀是,祇要你敢說假話,不斷多說幾遍假話,假話就會變成真話了。臺灣之悲哀。
象徵經濟的「虛擬」遽轉「虛無」之超級危險
虛物經濟空洞化了實物經濟,是今天「臺灣型經濟殭屍化症候群」的核心態樣。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子的重大變化,最關鍵的變數是,臺灣面對全世界經濟在新世紀之交所發生的市場結構及競爭態勢之重大轉型與易轍換軌,竟然完全脫節。
「臺灣脫節」的事實是,當2000年世界經濟已邁入全球化知識經濟社會時代,「服務業經濟」及「互聯網經濟」都已齊步轉化成為全球競爭市場經濟主流時,臺灣經濟社會可以說是,這兩大主流趨勢的「脫隊者」或基本上就是「落伍者」。
受到固陋剛性法規律令的囿限,以及「以類項管理」(feature management)為主政府行政組織架構,而非以廿一世紀知識管理時代首重「以功能管理」(functional management)為主政府行政組織架構的框束,使得政府公權力與公共資源都無法有效挹注「服務業經濟」及「互聯網經濟」之積極發展,甚至於這一法制的囿限以及機構障礙(institutional barriers),反過來抑制了或摧毀了這兩大經濟之發展。
倒是象徵經濟部門另一方面骨幹產業「金融經濟部門」,卻反而藉此蓬勃發展,反面成為肇致「臺灣經濟殭屍化」危機的核心關鍵要角。
總體經濟構面的重大危機因子
臺灣GDP總額從2000年的新台幣10.35兆元到2018年底達17.79兆元,也就是近二十年的綜合毛率成長72%;但是同期臺灣「經濟金融化」速度,卻已躍升為全世界第一,締造了國家經濟莫大風險,也成為「臺灣經濟殭屍化」一大明證。
從2000年到2018年,臺灣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自24.32兆元跳升到78.18兆元,二十年綜合毛率成長221%,是同期GDP的三倍速成長;保險業資產從2.74兆元變成26.68兆元,二十年綜合毛率成長874%,更是同期GDP的12倍速成長,這也使得臺灣保險資產的GDP占比高達150%,直逼全世界超高危險比重地步,讓即使長期都高踞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英國,也都為之瞠目結舌。
就在如此大躍升情況下,臺灣金融業部門也同時從「為客戶承擔風險」角色,劇變成為前所未有的「為臺灣客戶創造更高風險」角色,益發使得整體臺灣社會陷入高度嚴重的「經濟殭屍化危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