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斬經堂》(吳漢殺妻)被批殘忍荒謬,解嚴前很長一段時間還被禁演,但它「鄉下的表哥北管」(俞大綱語)卻是常演的劇目。
1970年代文化學院國劇組學生參加台北靈安社,學的第一齣北管戲就是《斬經堂》。俞先生不喜歡吳漢殺妻的戲,但台北靈安社與文化學院學生1977年2月先後在台北市南海路國立藝術館與延平北路慈聖宮公演北管《斬經堂》時,他兩次都來看,慈聖宮那一檯還邀來台大中文系張敬教授,在戲台前一張「茶桌仔」悠閒地喝茶看戲,神情愉悅。我想他並未特別不喜歡這齣「原來就不是一齣健康的戲」,他厭惡的是《南寧公主》加了一大段繁瑣而無意義的吳漢比武招親情節。
北管《斬經堂》,大多在寺廟外台演出,觀眾看戲與劇場裡心情不同,劇場內看戲較為專注,不易分心,劇情是否合理,演員、文武場是否到位,比較容易被看到。廟會外台周圍的建築與環境景觀,以及觀眾的反應都會被看到,吳漢殺妻的恐怖氣氛便沖淡不少。
北管本從劉秀的【緊中慢】開場:「適才虎口逃了命,前到別處去逃生」,馬成隨後喊叫「幼主等著」,劉秀知其為二十八宿之一,方才放心,開了一張支票,「小王日後登龍位,封你並肩一字王」。然而,後有追兵,擺在眼前的是王莽女婿吳漢把守的金斗潼關,恐怕插翅難飛,馬成自恃與吳漢曾在柴桑店有八拜之交,前往潼關遊說。
第二場吳漢升帳自報家門,「今當三六九日,是本宮放關(京劇作上關)之期」,馬成、吳漢敘舊。麒派本馬成見吳漢時,明言保幼主過關,被吳漢當場回絕,兩人發生打鬥,馬成落敗而逃,吳漢拿下劉秀,情節略顯模糊。北管本吳漢佯裝答應馬成「請幼主過關」,卻趁機捉住劉秀,馬成逃出關外叫陣,吳漢出關迎戰,馬成敗走至南陽求救,前後情節戲劇性較強。
京劇《斬經堂》雖接近海派戲,演法仍然洗鍊,有稜有角,北管則粗獷、直接,製造懸念。吳漢捉住劉秀向母親(北管作姚氏、京劇作寧氏)賀喜,聲稱將劉秀解往長安,做個「忠孝兩雙全」,吳母反問他「忠」在哪裡?「忠在國家」,「孝」呢?「孝在高堂」,吳母予以斥責,「劉秀可有殺你父?」「他怎敢」「滅你母?」「母在高堂」,吳母說了反話「拿得好,拿得好」,在吳漢追問下,說出十八年前的沉冤。
聽母親述及往事,吳漢即怒沖沖地欲點動人馬,為父報仇,但吳母云不必動此干戈,只聽娘三件大事即可,前兩件事解散潼關兵馬、四員虎將立斬,放劉秀過關,到第三件事時「不說也罷」,經吳漢一再詰問,才說到經堂取你妻子首級。母親的三件事吳漢面對其妻玉英(京劇作蘭英)再重述一遍,火爆動作也反覆重現。這是一齣福路戲,在唱腔上運用【彩板】、【慢中緊】、【緊中慢】、【平板】與【流水】,演員配合鑼鼓點的情緒張力,一層一層的將情節堆疊起來,也讓角色性格得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