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大家都在說「素養」;它成了個流行詞——教科書要有素養,試題要有素養,學生要有素養,當然教師更要有素養。補習班也已開始補習「素養」。但是教育當局、學界、家長,乃至每個普通人對這一語詞的了解是一樣的嗎?
2014年提出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揭櫫「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之主軸。什麼是「核心素養」呢?說:「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核心素養」列有三大面向與標語式的九大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這一課程自2019學年開始實施。
另外,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為配合新課程,已在提倡「素養導向命題」,標舉三大方向:情境化、整合運用能力、跨領域或跨學科。具體而言,他們將命題分為兩大類,「基本題」與「情境題」——「基本題」是針對基本知識、概念、技能之評量題目,而「素養導向命題精進的主要目標為高品質的情境題」。新的命題方式將在2022年開始施行。
總之,教育當局新一波的「教改」又上路了。其大方向是減少知識與技能的比重,增加「高品質」的「素養」。陳義不能說不高!
李家同先生最近看了新《課綱》之後,接連寫了兩篇文字〈我沒有新課綱內所提的素養〉(6月25日)及〈教育政策混亂 弱化基本學問〉(8月13日),說:「我承認我是沒有素養的人,我也不相信任何教育部官員有這種素養。」「新課綱所提出的素養,使我感到非常困惑。既然感到困惑,我只能下一結論,我沒有這些素養。但我能接受挑戰,應付了科技的快速變化,奇怪也。」
問題來了:李家同先生在科技與文學兩領域都是佼佼者,他做過三所大學的校長,長期關心教育問題也親身實踐,關心臺灣的科技發展。他若「是沒有素養的人」,還有幾人有資格稱有「素養」?
這就與「素養」一詞的意義有關了。在中文裡,「素」的意思是基本,「養」的意思是陶冶、薰陶,需要「養成」不可速成;「素養」就相當於一般人所說的「基本功」(basics)。什麼是「基本功」呢?最重要的當是德性、健康、國語文、算學及常識這些。李家同重視的是「基本學問」,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至於「當局版素養」呢?或說相當於襲取自歐美competencies,或說相當於誤解訛譯的literacies,或說是出於新創的「滾動圓輪」;總之,並非一般人所認知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