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年金改革,爭吵的時間與日期實在出人意料的久,一個號稱全面執政全面負責的政府,展現出來的年金改革結果缺乏效率,也缺乏正義,一個不敢負責任的政府,制定不出一個方向性的政策,因此最近才會產生「髮夾彎」流行用語,一個政策會期待讓全民滿意嗎?當年的十大建設,蔣經國一句:「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魄力就執行了,筆者小時候,常聽祖父說,那是蓋給開得起車的權貴在用的,然而事實證明似乎還蓋得有點太窄?
這場年金改革,從扁政府到現在的蔡政府,筆者撇開政黨所有的色彩去看,到底誰執行的最落實?筆者訪問到現在的軍人,以一個95年班全新制參軍的軍官,以最快20年少校退伍來計算,115年原本可選擇月領4萬不用課稅,然而經過馬政府8年執政,以上尉舉例計算,軍人原本不課稅到每月要課稅近3千元稅金,退撫費調漲三倍繳納近3千元,軍保費調漲2倍繳納近一千元,20年服役期滿以少校20年月退俸扣繳完所得稅實領約2萬6左右,改革超過四分之一,馬政府8年執政,做了大幅度調整,為何沒有人出來抗議?新政府年金改革尚未立法通過,卻大型抗爭不斷。
筆者實在想不透為何現在仍有如「新頭殼余杰」在NewTalk 新頭殼〈誰是真正的美日走狗〉一文述說著:「這些軍公教人員,大都算是台灣文化教育水準比較高的人士,也大都是國民黨政策的受益者」,這種挑起族群仇恨的言論?到底誰會從事軍人職業?在國內眾多文獻的研究裡面,以家庭經濟因素占了大宗,而誰才是台灣經濟的底層?大家心裡非常明白,無非是原住民及台灣小老百姓才是真正部隊的中堅,生活都出問題了,會期待他們教育水準較高嗎?一群吃苦耐勞撐起台海安全的守衛者,都是國民黨軍,未免也太高估國民黨了吧?
筆者可以理解某些人在自己的時空背景寫下理所當然的文章,畢竟在眾多心理學文獻裡面,是由一個人的所處當下的環境及經驗而建構出自己的觀點,自己也無法否認自己過去的經驗。但是隨著時代洪流,我們必須正視當下的軍隊環境,是否還處於黨軍的環境?用將領的退休俸代表大部分生活困苦的基層官士兵,就好比拿工程博士的領薪與作業員相比一般,是非常不合理的。
為了年金改革,以軍隊而言,就事實與帳面數字而言,今年的軍校招生率除了醫學系、法律系外,其餘各軍事院校系所報名就上,眾多軍校生入學不到一個月紛紛辦理退學,社會青年召募成效不佳,導致83年次役男必須入營當兵,基層留營率也隨著年金改革,缺乏經濟誘因,大幅流失,縱使拿東牆補西牆犧牲志願役的一次退輔金(約少領20萬),補充新政策的留營獎金,也無法真正的提升留營率,一個少校退伍的領薪,似乎已經構不成太大的誘因,或許省了200至800億的年金預算,但卻必須砸下近3000億到6000億的人事招募成本與薪資加給,況且新政府擺出大陣仗態勢卻一毛都還沒刪到,然而卻面臨排山倒海的兵力結構缺損及人才流失,新政府的做法真的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