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曜日式散步者》在殖民與本土的艱難之間,迸發忽現瞬滅的前衛火光

2016-09-15 15:54

? 人氣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由於這群詩人的前衛美學無法被當時社會理解與接受,因此他們受到文學界的批評;面對外界的壓力,風車詩社的成員李張瑞曾坦率說出身為異數的心聲:「水蔭萍(楊熾昌筆名)的詩也好,我的詩也好,被同鄉當作異鄉人看待。我們的創作,並非沒有不平或反抗之心,只是不寫這些事情而已。這樣是好是壞,目前為止我也不知道。但從廣義的文學觀點來看,應該也要能接受我們的文學態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李張瑞(左前)、福井敬一(中)、大田利一(右前)、張良典(左後)、楊熾昌(右後)(目宿媒體提供)
李張瑞(左前)、福井敬一(中)、大田利一(右前)、張良典(左後)、楊熾昌(右後)(目宿媒體提供)
楊熾昌(目宿媒體提供)
楊熾昌(目宿媒體提供)

然而,1970年代的現代詩論戰更能清楚看出台灣文壇對超現實主義風潮的排斥,當時批評現代詩的實驗是「逃避現實」、「醉漢的夢囈」、「鉛字的任意的排置」、「思想蒼白」等。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場景(目宿媒體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