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今年夏天以「焦點中國」為主題,舉辦全新一季「思沙龍」講座,每場講座都會先播放獨立導演製作的一部紀錄片,映畢再舉行座談會。首場活動在7月2日於華山園區舉辦,由《風傳媒》總主筆夏珍擔任主持人,獨立紀錄片導演周浩主講,並在對談活動前先播放他的得獎紀錄片《大同》(The Chinese Mayor)。
周浩以《鄉村變城市,就好了嗎?》為講題,探討山西省大同市5年都更計畫的得失,都市煥然一新的代價是50萬的人口遷徙及30億美元(約新台幣972億元)的龐大債務,究竟是「破壞性建設」還是「建設性破壞」。
鏡頭如解剖刀 剖開血肉的現實
周浩是貴州人,先後在《貴州日報》、《新華社》、《南方周末》擔任攝影記者多年,2001年轉行紀錄片製作,作品百餘次入選各個國際電影節並多次獲獎,更以《棉花》與《大同》兩部紀錄片先後奪下2014年及2015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成為華人影史首位蟬聯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
多年的記者經驗訓練出周浩的敏銳洞察力,有人稱他是記者型導演。他鏡頭下的中國荒誕又真實,外界評價他的鏡頭就像深入中國社會的解剖刀,剖開血肉的現實,帶觀眾一窺複雜且難以輕易評斷的變動中國。
鐵腕改革惹兩極評價 荒謬矛盾的真實現況
山西省大同市是擁有豐富歷史古蹟的千年古都,近年面臨嚴重污染與基礎建設老舊的問題,為了重現大同市過往的繁華榮景,並打造這座城市的未來,大同市長耿彥波大刀闊斧地進行都市更新,在5年內拆遷10萬戶,希望拆掉舊房子,騰出空間修築古城牆、古宅、博物館等,重建這座文化古城。
都更期間,大同市面臨50萬居民(佔大同總人口數的3成)需要重新安置,並欠下30億美元的巨債。耿彥波得到的評價兩極,支持者認為耿彥波為人民做實事,反對者認為他手段激進,不合法律程序,甚至將他譬喻為秦始皇。周浩跟拍耿彥波整整1年,紀錄了耿彥波處理等在住處大門口的民眾陳情、參加會議的強勢作風、在工地檢查工程進度的嚴格、看透「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的無奈、自認不為政績而一心做實事的抱負、起早摸黑工作的勤奮、被妻子責怪不要命工作的疲倦、突然被調離大同而留下壯志未酬的淚水。無論是抗議拆遷的年輕母親、廣場的一群老人、市長住處的陳情民眾,觀眾都無法以非黑即白的標準去簡單評述每個片中人物,周浩用冷靜克制的鏡頭,攝入種種矛盾,誘發觀眾思考,並交由各人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