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遠征軍退回中國,杜聿明部含冤野人山

2019-09-08 07:10

? 人氣

歷史很難以二分法定義,跟著蔣介石來台的軍隊不乏曾站在軸心國陣營者。圖為國共內戰期間,1946年5月27日,國軍在四平大敗林彪共軍後,蔣介石國防部長白崇禧在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右)陪同下,在瀋陽視察國軍。
杜聿明(右)當時指揮部隊,進入緬甸協同英、緬軍對日本作戰。(資料照,)取自網路

第二,由於英國統治緬甸並不得人心,打著解放亞洲旗幟的日本因此得到許多緬甸人的歡迎,例如翁山蘇姬的父親當年就是幫助日本的第五縱隊,所以國軍入緬除了要對付日軍外,還必須提防緬甸游擊隊的攻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軍入侵緬甸的同時,還協同一支由200名緬甸人組成的獨立義勇軍,打著「驅逐西方列強勢力」、「解放白種人統治的亞洲人民」的口號,由第十五軍司令飯田祥二中將(後由牟田口廉也接任)對外正式發表《昭告親愛的緬甸1,600萬人民》之聲明:「日本軍進攻的目的,在於驅逐一世紀不斷壓榨緬甸人的英國勢力,並協助緬甸人民達到長年以來所引頸期盼的獨立,為了亞細亞永遠的和平,從今天起一同攜手合作吧」、而早在1月首相東條英機(1884~1948)於東京帝國會議發表演講時就特別向緬甸人民喊話:「日軍進攻緬甸的目的是掃除英國勢力,解放緬甸民眾,支援其獨立的夙願」。結果日軍只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就在獨立義勇軍的協助下完成了佔領緬甸的作戰任務。

東條英機與石原莞爾。
東條英機(中)於東京帝國會議發表演講時,特別向緬甸人民喊話:「日軍進攻緬甸的目的是掃除英國勢力,解放緬甸民眾,支援其獨立的夙願」。(網路截圖)

第三,英軍從一開始就把國軍當成後退的掩護部隊,所以使得國軍在所有戰場均因側翼遭日軍突破而敗退。這從最早的同古之戰(即戴安瀾將軍的200師)……到放棄平滿那作戰……都是因為英軍提前落跑所致。

(1)在同古之戰時,負責防守西線普羅姆(Prome)的英軍不戰而逃(註三),使得第200師遭到第55師團與前來增援且擅長叢林戰的第56師團--總兵力超過50,000人的雙面夾擊,為避免全軍覆沒,杜聿明在請示完蔣中正之後,即繞過過史迪威而逕自下令第200師於3月29日在新22師的接應掩護之下,從同古以東撤離,沿色當河東岸到葉大西(又名葉帶西)集結,車輛經毛奇公路歸還,待主力撤出同古後將色當河大橋炸毀,歷時12天的「同古之戰」以國軍主動撤離,日軍佔領一座空城作結(註四)。

(2)而早在第200師於3月底退出同古後,平滿納就成了盟軍抵抗日軍北犯的戰略要衝。杜聿明因此制定了「平滿納作戰計畫」,國軍計畫由第五軍主力將日軍主力──第55師團吸引至平滿納附近山地。爾後,駐守緬東之第六軍(面對日軍第18師團)、西路之英軍向平滿納靠近,形成口袋合圍態勢,一舉集殲日軍主力,進而收復同古、乃至仰光,計畫明確應在4月15日前結束作戰。其中負責欺敵與吸引日軍的是由廖耀湘率領新22師,他們利用斯瓦至平滿納多為隘路的地理條件,各部交替掩護,經過兩週不斷的戰鬥,逐步的將日軍主力逐步吸引到第五軍主力在平滿納的口袋設伏區。但負責掩護中國遠征軍右翼,駐防於伊洛瓦底江一帶──即阿藍廟、瑪格威、仁安羌等地的英、緬軍則早已喪失鬥志,4月17日,只跟日軍第33師團一接觸就潰散而後撤,再加上原有駐於曼德勒的預備隊──新38師兩個團(第112團與第113團)被史迪威給調至仁安羌(「仁安羌」在緬甸語為:油河之意,當地有中南半島最大的油田,又翻譯成:「燕南揚」)解救被圍的英軍,只剩114團留駐曼德勒,在沒有足夠兵力可以填補缺口的情況下,使得平滿納地區中國遠征軍的右翼完全暴露給日軍。同樣的負責左翼的暫編第55師因防線過長──以營、連為單位分散配置在毛奇、保拉克、南帕、羅衣考、棠吉、他希、黑河等地──而遭日軍第56師團衝散,如此一來,在中路平滿納準備會戰的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不僅左、右兩翼都處於沒有掩護,還有被敵人截斷後路、包圍殲滅的危險。最後羅卓英只能在4月18日淩晨,正式下令放棄平滿納會戰。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