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所指--由野人山返國的主要是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另外甘麗初將軍的第六軍是沿泰緬寮邊境回到雲南,孫立人將軍新38師當時隸屬於張軫將軍的新編六十六軍,這支部隊最晚入緬甸,但最早被打垮,除了新38師
第一,當時英國對中國並不友善,單單要入緬支援作戰,國軍就被耽誤了好幾個月,結果導致先機盡失。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USPACFLT-United States Pacific Fleet)位於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同一天,日軍也空襲了西方盟國位於南太平洋上所有的軍事基地,盟軍損失慘重,因此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12月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日本也在稍後才正式向美國宣戰。同一天,英國、荷蘭也對日本宣戰。9日,經歷了4年抗戰的中國也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公開對外發表文告--廢除與日本之間的一切條約、協定、合同......等,這當然包括了1895年中(清)、日兩國所簽訂的《馬關條約》,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正式對外宣佈要收回《馬關條約》中所割讓的臺灣與澎湖。10日中國也對德、義兩國宣戰。11日,德、義向美國宣戰。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的階段。12月23日,中、美、英參國聯合軍事會議在重慶曾家岩蔣中正官邸舉行。但會議一開始,英國就因為舊日大英帝國的優越感與中國發生嚴重爭執,當時擔任駐印度總司令的阿奇博爾德.衛佛爾伯爵(Archibald Percival Wavell,1883~1950)蠻橫的表示:他要把美國根據【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運到緬甸的所有物資統統占為己有,其中也包含了美國預備支援中國的空軍志願軍(AVG-American Volunteer Group)全部戰機;同時還傲慢的說:「若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那是英國的恥辱」。因此會後中、英兩國雖然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但英國拒絕中國派兵進入緬甸協助英軍對日作戰(註一)。為了保護中國西南邊陲的安危與支援英軍保衛緬甸和維持中國最後的國際運輸線的暢通。羅斯福總統親自出面與英國協調,兩國元首於1941年12月22日至1942年1月14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了著名的【阿卡迪亞會議】(「阿卡迪亞」為會議代號),會中除先確認「先歐後亞」的戰略外,羅斯福總統也明確指出,盟軍在亞洲的戰略就是保住緬甸、印度,這樣不但可以阻止日軍攻入印度洋,將日本困在亞洲,還能避免日本與德、義等軸心國家的軍隊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會師。為此,美國在沒有徵得中國同意下,逕自把緬甸、泰國、法屬越南、印度從盟軍的東南亞戰區劃出來,與中國戰區合併,稱為「中、緬、印戰區(CBI-China-Burma-India Theart)」,由中國的蔣委員長出任戰區最高總司令。在會議舉行的同時,自1942年1月9日,英印軍第17師令部抵達仰光,擔任緬南之作戰任務,印度步兵第46、48兩個旅,澳洲第63旅及英國裝甲兵第7旅,亦陸續到達緬甸,此時英國派駐於緬甸的總兵力約40,000人,戰車150輛,飛機60架(註二)。但直到2月15日,山下奉文的第二十五軍(轄第18、55兩個機械化師,約11萬人)攻下位於馬來半島尾端的新加坡後,慌了手腳的英國才不得不向中國求援,而且急迫的要求中國派出更多的軍隊來緬甸支援英軍作戰。中華民國政府在1942年2月25日,緊急派遣當時僅有的兩個戰略預備隊--杜聿明的第五軍(為國軍唯一的機械化部隊)轄第96師(余韶)、新22師(廖耀湘)、200師(戴安瀾)、新兵訓練處黃翔、200師直屬裝甲第149團(團長胡獻群少將,1905~1966,畢業於中央軍校第六期,中將退伍)、汽車(杜洪範)、砲兵(朱茂臻)、工兵(李樹正)等輜重部隊、補充兵第1、2團(周耀禮),由滇西進入緬甸往緬南之仰光方向前進;另甘麗初的第六軍,轄第55師(陳勉吾)、第93師(呂國銓)、49師(彭壁生)與一個錙重兵團,由昆明經保山從泰緬邊境前進,蔣中正原先任命衛立煌為遠征軍司令,但衛並未到任,因此暫由杜聿明指揮,進入緬甸協同英、緬軍對日本作戰,不久之後國府再下令將遠征軍交由羅卓英將軍指揮。蔣中正也在3月3日親自飛抵前線臘戌(Lashio)視察。3月8日,仰光被日軍占領。史迪威將軍(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1946)在11日抵達緬甸,21日蔣中正正式認命他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並全權指揮中國遠征軍。但此時國軍主力仍困在緬北,駐緬英(緬)軍卻已經陷入混亂,緬甸局勢逐漸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