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嘉南大圳是惠臺建設?還是日據時期臺灣農民苦難的枷鎖?

2024-07-28 07:00

? 人氣

日治時期嘉南大圳林內制水門。(維基百科)

日治時期嘉南大圳林內制水門。(維基百科)

矢內原忠雄早在1929年出版的《帝國主義下之臺灣》一書就頗具洞見的指出:「嘉南大圳所促進的社會關係上的變化,乃是形成大地主的土地集中與壟斷,及促使農民喪失土地而無產化。」實際上隨著嘉南大圳的通水,沉重的水租不只造成農民負擔,也出現許多地主因為入不敷出而典當、賣子、賣妹以納水出租的新聞。像「『咬人』大圳」、「水害組合」這樣的嘲諷稱法反映地主階級對嘉南大圳事業的不滿,與抗納嘉南大圳水租運動成為重要的反對力量。(註一)

由多條河溪沖積淤積而意外誕生的嘉南平原

嘉南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東西寬約71公里,南北長約110公里,總面積約4,884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面積的14%,主要區域涵蓋雲林、嘉義、臺南三縣市,另外還包括──彰化縣與高雄市部分區域。(註二)由於大多均位於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其位置約在北緯23度26分14.675秒)以南,因此整個嘉南平原屬高溫多雨區,但雨量主要集中在5~10月間,之後進入乾季,直到隔年梅雨來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在荷據、清代到日本統治初期,此地有一部分屬於「倒風內海」與「台江內海」的潟湖區,是由濁水溪、北港溪、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等溪所沖積而成的平原(代表這裡屬於土質鬆軟地帶,也是土壤液化高潛勢區)。(註三)就因為早期為河流出海口,崎嶇不平的地形讓流經此地的河流湍急,含沙量大,使得這裡大部分都是看天田與旱田,作物生長不易。(註四)為了解決缺水問題,以官方為例,1722年時擔任臺灣縣知縣的周鍾瑄(1671~1763,貴陽花溪人、祖籍江西廬陵。周鍾瑄過世後,諸羅士紳恭製周鍾瑄雕像,並將其安置於嘉義城隍爺旁,享受香火供奉),曾在此捐銀修了31處陂圳、1875年,臺灣知府周懋琦(1836~1896,祖籍安徽)也特別撥款在原有虎頭埤(因其位於大目降(今臺南新化)里虎頭山腳下,因此原名為「虎頭山埤」)的基礎上,擴大構築了虎頭埤水庫,這是清代在臺灣建設的第一座水庫,也是全臺第一座水庫,(註五)最大儲水量增加至130萬立方公尺,可供水灌溉農田面積由原來的220公頃(226.82甲),提高至500公頃(515甲)。就因為先天水利與地質條件不佳,因此從清代日本殖民初期,這裡的人口始終沒有明顯的增加。

曾文溪四次改道圖。(作者提供)
曾文溪四次改道圖。註六(作者提供)

但日本人在1895年統治臺灣後,藉著各種調查事業,將所有沒有產權證明的土地都沒收為官有地(其中「林野調查」更使得九成以上的私有地因而成為官有地,註七),並且加重了各種租稅,民不聊生的結果,讓原本不適合大量耕作的看天田湧入了許多無處可去的貧苦百姓。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