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軍公教的年金改革之路

2016-09-21 06:00

? 人氣

個人將待討論的年金改革分為三部分﹐第一及第二是針對現有﹐第三是針對未來要實施的。是的﹐年金改革與所有人都有關係﹐不要以為只是軍公教的事。而且幾乎所有人都承認﹐現在不做任何事﹐未來(所有基金)一定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一部分﹐至今為止﹐降替代率﹑延遲退休﹑提高自負費率﹐應該是包括個人在內的大多數人都同意的採行措施﹐只是調整範圍仍待討論。

第二部分﹐改革(含18%)要不要追溯﹖個人個人也可接受追溯﹐重點還是在如何說理及計算方式。

第三部分﹐修法後的新制度基本架構為何﹐是不是三層(社會保險﹑職業退休儲金及商業保險)年金﹖真的要世界銀行推薦的「個人帳戶」嗎﹖未來的基/儲金績效與給付是「確定提撥」還是「確定給付」﹖

綜合以上三部分﹐個人最關心的是‚討論過程是要強渡關山﹐再給未來繼續留下動盪不確定的潛在因子﹔還是經由公開的辯論﹑折衝﹑妥協﹐成為都可接受﹐並且可長可久的執行方案?

我們用網路尋找資料時會用關鍵字搜尋﹐在討論年金改革時﹐關鍵字設定的是否準確也關乎著改革的目標是否正確﹑過程是否堪稱平順及結果可否為多數接受。所以﹐現在關鍵字究竟是真的「年金改革」﹖還是「改善財政」﹖或是「社會福利」﹖抑或其實是「剷除/削弱異己」﹖

就個人看來﹐對於要在已由執政者設定規則及答案的情境中提出自主看法與之抗衡的挑戰來說﹐首先要認清己方的處境﹐必須承認﹐在台灣現今一般民眾觀感裏﹐軍公教是貪得無厭的既得利益群體﹐而很多在民間企業服務民眾的相對剝奪感日益加重也是事實。軍公教可以自認委屈﹐但顧影自憐的吶喊無助於改變既成事實。因此﹐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提出軍公教自己也能接受的改革方案﹐並想方設法的使民眾相信不分職業類別的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船上﹐此兩項看起來「利它」的原則﹐弔詭的反而卻是軍公教自提方案想要如願以償的關鍵。

核心價值確立後就是行動的引導﹐一般正常民主法治國家預為擬定整體公共政策時採用的 ─由政治願景(在此時政治是理念召喚)形塑政策方案﹐再由政策方案組裝行政手段以實現選舉政見的這套流程─或許將其倒裝後就是個可考慮的方法。關鍵就在於認清執政者的關鍵字設定是什麼﹐那絕不會是「純粹的年金改革」﹐make no mistake 。在任何事物都被高度政治化﹑政治命題才是有效動員春藥的台灣﹐適合的遊戲情境是將自己的期望重新包裝並轉換到對方在意且能辨識的頻道上才能讓對手正視自己。意思是說﹐自己的年金改革政策方案必須通過具政治性(在此時政治是工具實踐)的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才能上桌談判﹐談出結果後才進入組裝行政手段的進程。

具體來說﹐這是個全面向的行動方案﹐既要組職實質壓力團體定期不定期在真實空間(馬路上)內展現實力。同時﹐既然運用了傳播學的「議程設定」﹐當然就要善用媒體來說明軍公教自提的改革方案﹐而且是新媒體(網路上)。另外﹐如能參與(即使是地方層次的)選舉獲得席次﹐取得(議事廳發言檯上)正式的發言權﹐則更有推波助瀾之功 。當自己推出的年金改革政策方案在道路﹑網路上及發言檯上均佔有一定的「流量」﹐足以讓一定比例的民眾「被說服值得依照個人們(軍公教)的方案來思考」時﹐執政者才會認真地看待﹐要有開戰的實力才有談判的籌碼。

*作者為公務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