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維持鬥而不破,中美談判不必寄望過高

2019-09-09 07:30

? 人氣

在這個階段,任何一方願意退讓,確實可能談成一個協議,不過中美貿易戰打了1年多後,已經由單純的關稅貿易戰,「擴大與升級」到貨幣戰、科技戰再到地緣政治爭霸,總體而言就是舊霸權與新興霸權的爭戰,中國從美國的「戰略夥伴」變成競爭者甚至敵人,相當程度上已是美國政壇共識,即使川普下台亦未必改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此情況下,即使有協議也是短暫、片面的協議,因此不論企業或政府在訂定因應對策時,其實不太需要考慮貿易戰結束這個選項。唯一的可能就是川普在經濟走緩的經濟及面對選舉的政治等雙重壓力下,願意退讓妥協,否則依原先美方的條件與姿態,難矣!

如果貿易戰短期難解,談判只是「談心酸」、作給大家看的,所有人最切身的經濟情勢變化,就必須特別注意了。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在6.2%左右(官方是6.0-6.5%),貿易戰持續又擴大則可能會降到6%以下;中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的4成,中國經濟成長每減少1個百分點,台灣也要降低0.29個百分點。

此外,占台灣出口1成多的美國,今年經濟也放緩,台灣雖然部份受惠於來自美國的轉單效應,但正負相抵仍有影響。現在政府陶醉在貿易戰的「撿槍效應」上,官方對本來經濟預測變越來越樂觀,除了「政治性高估」因素外,明顯過於輕忽。

此外,台灣也該注意,雖然中國經濟成長率走緩,號稱27年來新低,但成長率仍在6%上下,以超過13兆美元的經濟規模計,等於1年增加超過1個台灣、或是等於1個澳洲。大型經濟體自給性高,應變與迴旋空間也大,從俄羅斯因克里米亞事件受歐美經濟制裁,3年多即逐漸脫困即可看出大型經濟體固有的優勢,而中國經濟規模遠遠大於俄羅斯的1.5兆美元左右─俄羅斯經濟規模只相當於一個廣東省。因此,經濟上仍該「多邊壓注」,切勿獨沽一味,因為風險太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