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獎得主Gary Becker於1986年在美國《商業周刊》發表了一篇題為〈古巴和台灣的經驗, 讓我們上了珍貴的一課〉的文章,指出這兩個同屬一黨專政的國家,且同樣位處敵對強權之側,卻因經濟發展路徑不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國計民生。採行開放市場經濟的台灣,在文章發表時維持了6.4%的年均成長,並連帶提升了健康與教育的改善;採行共產制度的古巴,則因受到美國經濟封鎖,同時期的經濟成長率年均不及2%,民眾也普遍營養不良。根據2013年的統計,台灣人均GDP已達兩萬美元,但古巴卻還無法突破七千美元的門檻。
Becker觀察到的鮮明對比,這兩年似乎出現了微妙的改變。2014年底,美國與古巴宣布恢復邦交,歐巴馬總統並在今年三月訪問古巴,成為九十年來首位踏上古巴領土的美國總統,各方預期美國解除對古巴的貿易禁運已指日可待。專家估計,貿易禁運解除後,美國到古巴的出口貿易年將可提升十倍以上,而古巴對美國的出口,也可望從目前的0,激增為約1821億元台幣。光是古巴蘭姆酒出口到美國,每年便可為古巴創造33億台幣的收入。觀光產業尤其立竿見影,在美國現行的法律限制下,美國每年僅允許約三萬人到古巴以探親名義進行旅遊,雙方解凍後美國遊客去年便驟增到30萬人,預期未來還會呈現倍數成長,古巴的旅遊與旅館業者早已摩拳擦掌準備迎接生意的到來。
不同於古巴向左側的強權展開雙臂,台灣則似乎反其道而行,新政府上台後推翻了舊政府的「和中」政策,使得兩岸關係進入冷凍期。但台灣是個市場導向的經濟體, 面臨的不是開放與否的問題,而是其他同性質產業的競爭,這使得兩岸關係改變對經濟的影響緩慢而曲折。換言之,兩岸關係凍結對台灣的傷害仍待時間檢證,這使得執政者可以信心滿滿的強調獨立與尊嚴的重要性,並自認新南向政策可以取代兩岸經貿的流失。但如同過去「戒急用忍」使台灣失去了參與大陸崛起的機會,未來再回頭時會不會已是百年身?
當大陸紛紛與周邊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時,台灣卻因太陽花學運導致兩岸服貿與貨貿協定迄今橫躺立法院,不但使得台商在大陸市場難以獲得本國銀行融資,產品也因被課以較高的關稅而降低競爭力。當周邊國家如火如荼的展開區域經貿整合時,如一帶一路、亞投行、RCEP、TPP, 台灣則因政治因素被橫阻在外。故而,無待北京仿效美國的貿易禁運措施,台灣將因外無關稅優惠,內有勞工意識抬頭,而逐步陷入經濟困境。民進黨執政後,大陸 團客的驟減便為一例,在陸方尚未明文打壓下,台灣的觀光已然淪為「慘業」,未來衍生的失業與破產問題,將可能衝擊到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