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把供應鏈當武器,台灣命運堪慮
可以想像一下,在這個弱肉強食、各國紛紛把供應鏈當成武器的全球經濟中,台灣可能面臨什麼命運。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台灣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程度高達67.6%,高居全球第二,韓國與新加坡同樣超過60%,位居前10名,這代表這些國家的經濟與產業更容易受到貿易戰、拿供應鏈當武器的衝擊。台灣如果碰到這種情況,可能比其它國家更脆弱,因為台灣在整體的國際外交上,較缺乏可運用的「武器」─日韓都拿得出經濟之外的其它如軍事、情報等合作條件當武器,台灣則沒太多籌碼。
面對這個拿「供應鏈當武器」的新世界,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尋找替代方案、設法減輕潛在損害。例如,韓國樂金設法生產出被日本管制斷貨的半導體原料,華為拿出可替代安卓的鴻蒙作業系統,同時加速晶片研發,中國更是舉國投入要強化與提升半導體自給率;美國擔心中國拿稀土當武器,開始尋找新的供應地 。因在伊朗問題上與川普不同調,歐洲開始建立「繞過美國(美元清算體系)」的金融管道。
經濟規模韓相當於2.5個台灣有優勢
經濟規模不是一個終極目標,但在力求本身能生產更多零組件、減少對外人依賴方面,卻是「大就是美」。規模大的經濟體,更容易建立並擁有更多樣、更多元的產業、供應鏈體系。但中小型經濟體則不易作到這點,因為資源有限,一旦過於分散在各不同領域,結果是規模太小、甚至無力投入研發而落後他人。
這方面,台灣也是吃虧了;台灣經濟規模約6000億美元,相韓國經濟規模超過1.5兆美元,相當於2.5個台灣,因此在這方面台灣全無優勢;經濟規模的差距,也是韓國出國主力產品,較高度集中科技產品的台灣,更為多元分散的主要因素。如果各國建立本身完整供應鏈的必要性提高,屬於中小型經濟體的台灣,恐無足夠資源而將難以支應,而更加暴露在風險中。
所以,對日韓貿易戰,別幸災樂禍,以為台灣可得利獲益,因為災難可能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