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在國務卿辦公室裡,艾奇遜和他的高級顧問盤算著如何撼動貝文的想法。有位國務院助理記下會議摘要,說道:「英國對中國的總體態度是,(國共兩黨)內戰已經結束,他們必須和中國共產黨來往,他們不會清算他們的商業利益,他們並不急著承認(中國共產黨),但是遲早可能承認。」美國人──至少是艾奇遜辦公室裡的這些人──都理解支持英國立場的基本假設。他們一致認為,毛澤東的政權「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蔣介石或其他任何軍事領袖都不太可能推翻他的統治。
即使如此,美國人抱怨倫敦近利短視。艾奇遜的幕僚不願急著和毛澤東和解,他們認為這只會使政府看起來很急切。國務院官員反倒認為,他們或許可以利用貿易關係做為外交上的胡蘿蔔。司徒雷登認為,毛澤東正為所需要的金援絞盡腦汁,他不可能光靠史達林一個人。這位大使認為,最後中共還是必須與美國建立強大的交流。集合在艾奇遜辦公室裡的這些人意識到,要採取此一策略,美國必須非常有耐心並對他們忍讓;他們必須避免魯莽的挑釁。他們期待,長期下來,毛澤東的政府會開始理解這些經濟的現實──但是它必須嘗了「苦頭」才能學會。
艾奇遜告訴他的幕僚,他會力促貝文在承認中共這項美英最大的摩擦點上「慢慢來」。但美英之間還有一些較小的分歧需要縫合。國務卿的幕僚促請他試圖說服貝文支持中南半島的保大政權,使美、英的東南亞政策更趨近聯合一致。艾奇遜團隊也對倫敦希望對本區域提供大量開發援助,抱持懷疑;美國人覺得這還存在太多的政治問號。不過,雙方都認為需要在此一區域扮演積極──並且是祕密的──角色。根據一份九月十二日、標示「最高機密」的會議紀錄,美國和英國外交官意見一致,都認為即使必須「躲到聚燈光外」,但他們仍應繼續嘗試在東南亞背後「操縱」政治。
當幕僚的工作一完成,九月十三日艾奇遜和貝文便又碰面討論這些議題,這時離貝文心臟病發還不到一個星期。果然,艾奇遜竭盡全力說服貝文「急切」承認毛澤東政權的意義不大。艾奇遜指出,毛澤東都還沒有控制整個大陸,他們至少要等到政治局勢穩定後再決定承認的問題。不過,艾奇遜依然對未來幾個月局勢會有何戲劇化的改變抱持懷疑。他甚至不預期蔣介石能守住台灣;他向貝文承認,他對台灣能抵抗中共入侵的前景感到「氣餒」。
貝文回答,他並不急著承認中共政權,但根據艾奇遜對兩人對話的紀錄顯示,貝文又說,英國「在中國境內及英中貿易關係上有巨大的商業利益,就相對或絕對意義而言,都(與美國)處於不同立場」。貝文最關心的是香港。他不認為毛澤東會攻擊香港,但如果解放軍真的要出兵,貝文相信英國守得住──不過他也說,這個立場還未提出來討論。雖然透過談判將香港交回中國的大門未「永遠關上」──貝文指出,部分租約將於一九九七年到期──不過,談判的條件「目前並不存在」,「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可能存在」。
那麼,美國和英國對中國問題可以採取哪些積極的作法?貝文希望發動大規模宣傳攻勢,誇大毛澤東和史達林在東北問題上的緊張關係。美國外交官贊成向貝文簡報部分正在進行的作業內容,譬如他們努力使用「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電台網絡來進行。某些人也提到,散發蓋有「高級機密」戳記的傳單似乎特別有效。艾奇遜說,不論美、英要如何因應毛澤東的勝勢,他們都必須協調一致。他認為:「如果他們能夠從中離間破壞我們,共產黨一定會很高興。」
*作者為凱文.裴萊諾(Kevin Peraino),資深國外新聞記者,足跡踏遍世界各地。在《新聞週刊》(Newsweek)擔任資深撰述及分社主任長達十年,曾經入圍李文斯頓外國報導獎(Livingston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他的團隊於二○○四年榮獲得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迅猛的力量:1949,毛澤東、杜魯門與現代中國的誕生》(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