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中國意識蛻變成臺灣主體意識:《走在風尖浪頭上》選摘(4)

2016-03-17 05:30

? 人氣

杜正勝坦言,他是台灣人,但到「台灣」這條路,卻花了他大半輩子的時間,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才領悟而來。(取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杜正勝坦言,他是台灣人,但到「台灣」這條路,卻花了他大半輩子的時間,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才領悟而來。(取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我知道媒體攝影機絕對會對準我的嘴,看我有沒有唱國歌。阿扁那段時間已經被媒體弄得夠可憐了,不能讓人再拿總統和教育部長不同調來作文章,因此我張口唱國歌,但首兩句絕對不開口!」杜正勝說,公元兩千年政黨輪替前,國民黨長期執政,黨國不分,還要別的黨奉行國民黨的三民主義。他讀初中時,郭雲中老師就跟他說過,別的黨不一定要奉行三民主義,因此國歌前兩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他是絕對不會唱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杜正勝於一九四四年六月出生,隔年八月日本投降。他一歲多的時候,國民黨就接收了臺灣,因此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師範學校,以至於大學,他所接受的,都是國民黨主政下的大中國化的教育。而且他喜歡讀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所以對中國存有很大的憧憬。年輕人總會有一些叛逆,尤其是出生在中南部經濟匱乏家庭的子弟,對於統治臺灣的國民黨政權,更容易不滿,更容易忿忿不平,也更容易嚮往社會主義所勾畫的公平理想社會。杜正勝即是這樣的年輕人。

對於國民黨統治下的思想限制,杜正勝也是相當不滿的。他始終記得郭雲中老師啟蒙他的話:「每個黨都有自己的主義,未必要奉行三民主義!」他也有過被學校安維秘書(人二)調查的不愉快經驗。(編按:人事室第二辦公室,於台灣戒嚴時期負責機關保防、安全維護及政風工作,各級政府機關、每所學校及較具規模的民營企業均設置「人二室」以監控員工思想言行,直至《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後,人二室才隨之走入歷史。 )

那是他從臺南師範學校畢業後,第一年分發到國小任教時發生的事。當時的教室,黑板上面的牆壁,張貼的是國父遺像,對面牆上則貼著蔣介石的肖像。他班上的國父遺像,因漿糊脫落,有一角折了下來。當時還年輕的杜正勝,不懂也不在意國父遺像和蔣介石肖像所代表的意義,所以國父遺像折了下來也不以為意,結果就遭到人二的調查了。

立法院26日院會,民進黨立委高志鵬所提的廢國父遺像相關提案,遭退回程序委員會。(陳明仁攝).JPG
近來引發熱烈討論的「國父遺像」,在當年威權統治時期,若有一絲一毫的閃失可都是不得了的事情。(資料照,陳明仁攝)

一九七四年,杜正勝公費赴英留學。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一些香港的報紙和雜誌。他認為那些報紙雜誌比較客觀,不會像看《中央日報》那樣的排斥。從那裡,他看到了一些有關大陸的報導,也到圖書館找了一些大陸反右、人民公社時期的資料,對廬山事件的感受尤其深刻。他對彭德懷的印象很好,彭因為和毛澤東的意見不同,就被批判,他不認同。透過這些資訊,他逐漸對「共產黨」有了不同的想法,但對「社會主義」還是沒有懷疑。

當時倫敦政經學院也有少數的中國留學生。他們是很獨特的一群人,全都穿著黑色西裝,一臉嚴肅,無論到任何地方,都是團進團出,絕對不會和臺灣留學生打交道,杜正勝也只是遠遠的的看著他們,沒有任何接觸。倫敦政經學院是很自由的地方,中午在餐廳用餐時,有時突然會有人跳出來發表意見,中國留學生只要碰到這種情形,一定快閃離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