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今(4)日公布今年國內第2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確定病例,個案為長期定居美國麻州的60歲台籍女性,上月在美就出現右臉麻痺、手腳皮疹等情況,並於當地就醫確診為萊姆病,惟患者尚未痊癒即因故返台,並持續就醫,所幸目前已康復出院。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根據疫調,該名60歲台籍女性於上月11日在美發病、14日返台,19日因症狀未改善到醫院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在美曾抽血確診為萊姆病,該院為示慎重再度採檢送驗,也再度確認感染的事實。
根據個案描述,她今年8月中旬曾在麻州一處草堆中接觸野鹿,並在草堆中遭蜱叮咬傷 。
疾管署表示,個案於萊姆病潛伏期間(8月11日至9月8日)均在美國,並自述8月中旬曾於麻州一處草堆中接觸野鹿,並於草堆遭蜱叮咬傷,研判應是感染萊姆病的原因。
我國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共通報2例萊姆病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為瑞典籍與本國籍,感染國家為瑞典及美國。台灣近10年共發現12例萊姆病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包括本國籍7例、美國籍4例及瑞典籍1例;感染國家以美國8例最多,其次為歐洲國家包括丹麥、英國、德國及瑞典各1例,但並無死亡病例。
萊姆病人畜共傳、症狀類似感冒 嚴重恐致心臟、神經異常
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分布於全球溫帶區域,藉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在自然界中,蜱主要寄生在野外的鼠類身上,人類則會因被感染的蜱叮咬而遭到感染。萊姆病潛伏期平均7至10天,感染者多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淋巴腺腫大、肌肉疼痛、喉嚨痛、頸部僵硬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無及時適當治療,可能會併發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
羅一鈞呼籲,民眾若有必要前往萊姆病流行地區,或到野外踏青應加強防護措施,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生單位核可的防蚊蟲藥劑;若不慎發現蜱叮咬,應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其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用肥皂沖洗叮咬處,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