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價飆漲,法務部長邱太三下令檢調「抓菜蟲」,既荒唐又無知,25年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就曾雷厲風行的大抓菜蟲,結果呢?顯然經過了漫漫的25年之後,政客的水平毫無長進。
這次水淹南部,全台菜價大飆漲,農產運銷公司的平均批發價固然是大漲50%、到達接近歷史高點,以個別菜種看,爛空心菜一把70元、高麗菜一顆200元、小黃瓜、絲瓜等都飆上150元以上,幾乎都是數倍於過去,讓民眾叫苦連天。這時「菜蟲」當然成為眾矢之的,政府宣示要查菜蟲從中囤積哄抬價格。
把菜價飆漲歸因菜蟲,原因簡單明瞭,又讓民怨有出口,抓幾個菜蟲來祭旗即可表示這個政府是努力作事。不過,這種廉價的正義,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台灣是完全的小農制,號稱有70萬農戶,零散的農戶缺乏對市場未來供需的掌握能力,多數只能根據現有市況作因應─某種農產品價格好就趕快種,但當所有農戶都如此時,搶種結果是產品到市場時,就是嚴重的供過於求,價格大幅下跌;價格下跌、農戶血本無歸,就放棄種植,接著是市場缺貨、價格大漲,農戶再趕快搶種,於是往來一次價格波動的循環。
這就是農產價格的「蛛網理論」─漲價→超種→跌價→減種→再漲價→再超種,如此循環不已、永無休止與出路。當然,還有農產品是看天吃飯,颱風、大雨、異常氣候(如今年初的帝王大寒流),都會讓農產品的生產大受影響,價格也因此波動不已。一句「菜金菜土」就道盡農戶的甘苦與農產品的特性。
所謂的「菜蟲」其實指的是負責農產品運銷的商人、中間商,這些菜農負責聯繫產地到消費者之間的管道。許多人時常以產地價格與消費價格的差距過大,痛斥菜蟲剝削農民。但從市場觀點看,菜蟲提供的服務有其價值,架構供應鏈、運送、承擔農產品的消耗與風險,價差一定會存在。重點其實在農民如何打破中間商的壟斷,把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價差,多拿回來一點。
散居各地的小農戶力量有限,政府如果真要作到農產品價格平穩,以照顧民生需求,同時又要讓農戶獲利更多,該作的是從最源頭就介入。雖然不可能作到由政府全盤決定農民種植的農產品項目與數量的「計劃經濟」,但卻應提供充份市場資訊給農民,先從根源緩和菜金菜土的波動循環。
再來是連接產地與消費市場這段供應鏈,農戶不可能也沒能力全部轉型或兼職當經銷商,但各地農戶作好整合、提升集體議價能力,至少是會有幫助─各地農會輔導的產銷班其實是有此功能,但產銷班搞了數十年,發揮的效果顯然仍有待加強。而大型農產運銷體系的運作則更具關鍵,如果拍賣具競爭與公平性,確定可大幅減少少數人操控價格的機會。
最後才是一旦價格大幅波動時,政府的介入,最佳方式當然不是喊喊抓菜蟲,而是平準機制─不論是由國內釋出或對外採購,增加市場供應量一定可對價格有抑制效果。
其實,國內菜價一直在「洗三溫暖」,去年底就才發生過高麗菜一顆飆上200元,創10年新高,1個月後又跌到3顆50元仍乏人問津。今年6月以來的幾次颱風也都造成菜價波動,動輒上漲2-4成,但都未形成如這次一樣的民怨。這次菜價飆漲引發民怨與眾怒,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漫不經心、農產運銷與農政體系毫無作為,大概是因為政府搞政治搞得不亦樂乎,農產運銷公司則是「內鬥正忙」,無人理會。
抓菜蟲以「嚴打囤積哄抬」,聽起來很好,但絕對無法解決問題,菜蟲也抓不完─只要農產品從產地到消費地有建立產銷體系的需求,就會有人去經營這個管道─那就是菜蟲了。至於所謂的哄抬價格、賺取暴利、囤積等罪名,其實是含糊又定義不明─沒有任何法規可定義出賺取多少利潤才是「暴利」,農產品價格向來也是波動不定,那個價格算是「哄抬」?
真要保障農戶利益又要讓菜價平穩,政府多用點心思在產銷體系的健全吧,別整天忙著搞政治。至於抓菜蟲這種郝伯村25年前就用過的老梗,且早己證明毫無效果的作法,就省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