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午餐食材農藥殘留情況備受關注,10月6日農委會、食藥署、防檢局召開會議,預計研擬「植物醫師法」草案,也有意修改「農藥管理人員訓練辦法」,企圖改善田間用藥問題。我個人樂見其成,有總比沒有好,不過我認為台灣法規大部分已非常完善,重點必須放在「如何執行與落實」!否則訂下一堆標準,民間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進行,政府則是想到才隨機取締,再多的法律也是白搭。
問題一:二十年內,有可能讓植物醫師制度上路嗎?
九月初營養午餐驗出違禁農藥而引發各界討論,本事件是從農民的種植與生產過程衍伸而來。以專家角度來看,如果加強農民的認知與用藥習慣,透過專人正確診斷病蟲害、精準用藥,進而減少農藥使用,所生產的食材也就會合乎標準。
以上是理想狀況,但依照台灣立法程序,5年內能夠立法成功嗎?哪些系所能考執照?植物系或植病系?學校專業科目是否要對應增加?考試項目有哪些?如何開業?如何執業?
這些事項還牽涉到考試院、農委會、教育部、內政部等各部會,初估有好幾套法律需要訂定,包括整合相關單位與民間團體意見,加上正式立法訂定,是否需要再一個5年?等到所有法律具備齊全了,才開始要培養人才、訂定課程、考試項目等,會不會還需要一個10年?
再者,台灣公務執法人員嚴重不足,以我的本行獸醫制度來看,照理來說,每個合法畜牧場都需要有契約獸醫師坐鎮,提供動物用藥諮詢。但實際狀況是,大部分畜牧場買藥還是找藥品業務。
連單價比較高的肉品產業都是如此,蔬菜一公斤只要幾十元,會真的有人找植物醫師買藥嗎?加上必須支付處方簽費用,還不如直接找農藥行來得划算。
問題二:農藥管理人員,是否真能協助農民正確用藥?
台灣一年平均使用1萬噸農藥,除了農民相互推薦使用,大多諮詢農藥販售廠商,但廠商的專業是否足以正確指導用藥?
依照「農藥管理人員訓練及管理辦法」,農藥行須聘請一名參與80小時農藥管理課程並取得執照的農藥管理人員,取得證照後要配合定期回訓,每年修4堂必修學分、五年40學分,未符合前項條件將吊銷執照。
透過這些課程訓練,真能協助農民正確的判斷用藥嗎?事實上,農作物會受到氣候、疾病、天災等影響,而且部分蟲害已對現行藥物產生抗藥性,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農藥行人員,也得反覆測試才能抓準用藥量。
當然農作物也適用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若由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員實際診斷,並與農民充分溝通,開立相關處方簽,可盡量避免上述問題產生,不過依結果論,目前農產品還是會出現禁藥、農藥亂用等問題,這是否代表農物管理人員形同虛設?連現在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未來多了「植物醫師」就能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