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外送」兩字成為媒體焦點,年輕人加入外送平台送外賣,用時間換取金錢,越來越多店家在門口貼上與外送平台合作的貼紙,連我家巷口的麵店也開始出現「熊貓軍團」。但打開外送平台,多達幾十間推薦餐點映入眼簾,在外送平台上架的競爭已經是一片紅海,為什麼每天仍有新的店家加入?
「外送」大餅勢不可擋,不加入分不到,加入了還分的到一點屑屑。
國內知名的外送平台,多向店家收取30-35%的傭金,以一份200元的餐點為例,外送平台從中收取60元,有些店家不堪30%的抽傭,卻又仰賴外送平台帶來的現金流,只好從顧客餐點上節省開銷,例如份量減少、不附湯品飲料等方式,企圖在紅海中求生存。在外送平台爆紅後,不少店家跟風上線,也有不少自行創業的老闆堅持不加入,認為抽傭30%等於每賣出一份都是在做白工。究竟什麼業態的店家能在平台上賺到錢創造「雙贏」呢?筆者觀察後整理出下列幾種:
一、平常仰賴逛街人潮的商圈型店面/百貨商場店家
東區巷弄裡的品牌手搖飲店,平日中午仰賴附近上班族消費,晚間及假日則仰賴逛街人潮,假設以月租六萬元、月營業額400杯(60萬)為例:
原料佔比35%、人事佔比33%、房租佔比10%、雜支兩萬3.3%、營業稅5%
利潤每月約為8萬左右。
由於主要客源是逛街與上班族,加入外送平台後,衝擊到原有客群的機會較少,反而能增加方圓3-6公里內的潛在顧客。假設加入後每日增加100杯(5000元),扣除抽傭30%之後,每個月的利潤會從8萬成長到13萬左右。
百貨商場內的餐飲櫃位更不用說了,原本只做逛街人潮的生意,加入平台後,依不同業態,有機會增加三成以上營業額。惟部分商場不允許內部店家加入外送平台,當然也有商場如敦南誠品直接與外送平台合作,納入商場內所有餐廳提供獨家外送服務。
二、座位有限的內用型餐廳
座位有限的內用型餐廳,在餐期時常常一位難求,也因此除非增加翻桌率,否則在營業額上少有突破點,但做過餐廳的老闆都知道,翻桌率與餐點種類有關,開店時就木已成舟,因此藉由外送增加單量,不失為一個分攤店租與人力的好選擇。
三、宵夜型店家
吃宵夜是台灣人特有的習慣,尤其以年輕人最多;前陣子颱風來襲,政府一宣布隔日停班停課時,外送平台瞬間湧入大量宵夜訂單,由此可見特殊的美食享受文化所帶來的商機。宵夜時段的飲食對消費者而言帶有一點「奢華享受」、「慵懶的小確幸」的特性,人人都有「想吃點什麼但卻懶得出去買」的經驗,外送平台在此時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點開APP,你可以買到方圓5公里內宵夜的不同選擇;同時店家也獲得了新客源的機會。(吃到好吃的鹹酥雞,誰不會再度回購呢?)
關鍵在於外送帶來的必須是「額外的收入」,不會搶走固有的客源;以及店內員工生產力還沒到產值天花板,不須聘用新員工的情況下,外送平台的確可以帶來雙贏的好處。
相對來說,原本就吃重於住宅區客源的餐廳,相較之下如果加入外送平台,有機率將部份顧客推向外送平台的懷抱,尤其在外送平台不斷以免運吸引訂購之下,不知不覺中會造成原有顧客的減少,淨利下降,久而久之會有「白做工」的感覺。
總結來說,外送平台業務最常說的話術是「平台為你帶來的是額外的收入和客群」,餐廳業者在加入之前,其實不用被高達30-35%的抽傭給嚇跑了,還是要評估自己目前的客群和業態,以及預估外送可以帶來的收入,或許外送平台收入可以分攤居高不下的房租和人事成本。
*作者為超時工作全年無休,以文字調劑身心的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