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觀點:李光耀時代的國慶演說

2016-11-08 06:40

? 人氣

李光耀歷年的演說都有幾個共通點:第一,提及各種經濟發展策略,包括如何吸引外國人才、重整國家經濟結構、提高國家生產力、參考其他國家例子增加國家優勢(例如1982年提到,工業學習日本,國防學習瑞士)、管理新加坡工資水平、新加坡值得發展的行業(如造船業)等。

李光耀歷年的演說都有幾個共通點:第一,提及各種經濟發展策略,包括如何吸引外國人才、重整國家經濟結構、提高國家生產力、參考其他國家例子增加國家優勢(例如1982年提到,工業學習日本,國防學習瑞士)、管理新加坡工資水平、新加坡值得發展的行業(如造船業)等。

自1966年起,每年新加坡總理都會在8月國慶期間發表政治演說,述說國家未來發展要點,這已成為新加坡的政治傳統。在1990年退任新加坡總理之位前,李光耀歷年的演說都有幾個共通點:第一,提及各種經濟發展策略,包括如何吸引外國人才、重整國家經濟結構、提高國家生產力、參考其他國家例子增加國家優勢(例如1982年提到,工業學習日本,國防學習瑞士)、管理新加坡工資水平、新加坡值得發展的行業(如造船業)等,這都旨在提升新加坡在世界中的位置與價值;第二,不斷提醒國民世界沒有免費午餐,不能鬆懈與任意冒險、要律己、奮鬥與具適應力、降低生活期望,否則新加坡難以生存;分析國際形勢對新加坡的意義,例如1990年演說,用上大篇幅分析波斯灣危機對世界局勢與新加坡的意義;第三,解釋為何政府需要有發展主導角色,例如 1974年與1985年的演說分別解釋,為何政府提高公積金繳交率,原因是如果新加坡人自願儲蓄、而不是透過公積金制度被強制儲蓄,他們就會如香港工人一 樣,「手頭上有很多現款可花,這造成長期的消費。他們租賃狹小房子,要給房東繳付高昂的租金。他們拼命購買大量衣物、鞋子、家具、電視機……他們沒有重要的或永久性的資產可以展示」。公積金既方便新加坡人成為屋主, 政府亦可利用公積金投資,增加國家財富,減輕外圍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攝於1964年7月29日(美聯社)
自1966年起,每年新加坡總理都會在8月國慶期間發表政治演說,述說國家未來發展要點,這已成為新加坡的政治傳統。(資料照,美聯社)

李光耀亦不時提及香港,以對照新加坡的發展狀況。例如早在1967年,李光耀便提到「香港的人口密度雖然比我們多……可是生活水準比我們低了一半」;1988年李光耀解釋政府語言政策時,指新加坡的危險,在於「有太多以西方的英文為第一語言的東西……但若是個偽西方社會,那就如同一個假貨,那就是一場災難了」。香港卻沒有這方面問題,原因是「在香港,英國的西方影響只在表面。香港上層人士懂英文說英語,但是香港仍是一個說中文與說廣東話的中國價值觀的社會……他們不必擔心被西方文化淹沒,也不必擔心原本的文化會被取代。」

香港立法會選舉4日投票(AP)
香港上層人士懂英文說英語,但是香港仍是一個說中文與說廣東話的中國價值觀的社會……他們不必擔心被西方文化淹沒,也不必擔心原本的文化會被取代。(資料照,AP)

這些演說,反映李光耀信奉的是實用主義;1965年,在宣布星馬分家、新加坡獨立的記者會中,李光耀如此解說實用主義:「『那麼,不管新加坡政府是社會主義政府或其他,是非共或反共政府,它必須與魔鬼貿易為其人民謀生計以求生存』。為了生存,甚而與魔鬼貿易也在所不計。這就是現實,這是我的見解」。

國家與社會互動下的政權認受性

好些學者(如Steven Levitsky、 Lucan A. Way、William Case)認為, 新加坡是有選舉缺民主(elections without democracy)的選舉威權政體 (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雖然政府經選舉產生,但社會各種自由(例如 集會與言論)仍然受限。執政黨強大的意識形態與選舉操控能力,使選民角色被動,選舉難以出現政黨輪替、實現民主化。新馬被視為這類政體的範例,兩國執政黨已長期獨大數十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