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熱鬧的大埕冠蓋雲集,今晚是名震全台的總鋪師阿宗師封刀之前,最後一次展現功夫。開桌時間一到,大家熟悉的手路菜陸續端出,怎料阿宗師離家多年的兒子力誠突然現身,當著政商名流、親朋好友的面,數落老爸的菜餚根本不對味。
「金鐘歌王」楊烈演繹阿宗師故事
這是獲得長期支持公益的跨國企業贊助、兩廳院「藝術出走」今年推出的新劇目《十二碗菜歌》,由「金鐘歌王」楊烈、新銳歌手蔡昌憲擔綱,詮釋阿宗師父子糾葛數十年的恩怨故事。楊烈參與過舊情綿綿的《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演出,蔡昌憲則演過揉合陣頭、搖滾的音樂劇《風中浮沉的花蕊》,舞台經驗值相當高,《十二碗菜歌》的精彩度可以想見。
熟悉歌仔戲的戲迷,對《十二碗菜歌》這個劇名不會陌生,現存的「歌仔冊」(歌仔戲的唱本)當中就有同名作品,甚至《安童買菜歌》、《連枝接葉歌》都有類似的鋪排。但不同的是,三者著重於擺桌宴客、菜色品評,兩廳院的《十二碗菜歌》則是用佳餚、歌曲演繹情感。
阿宗師在外人眼中是位傳奇總鋪師,但在力誠心裡卻是個極不稱職的父親。他每回跟客戶接觸,總是先聊天而非談費用,簡直就是濫憨人一個;妻子明明體弱多病,他卻將家中僅剩的肉品帶去辦桌,而非用自己的好手藝煮一餐讓她補補身子。
二十幾歲就出師的阿宗師,幾十年的辦桌生涯讓他失去兒子──力誠在母親病逝後憤而離家出走。但最後一場辦桌,卻讓他找回兒子。力誠從厚厚一疊過去的食譜裡,看見一則則故事,父親針對不同辦桌場合,也就是所謂的「八慶一喪」,貼心地註記了必須留意的事物,而非像別人那樣只記載料理的細節。至於家中食材會成為客戶的桌上佳餚,也是出於母親的堅持。
新創舉!開放觀眾登台「餐」與
就像知名導演吳念真回憶每回奉礦工父親之命,到雜貨店賒帳買回黑糖、麵線,看著父親不顧一旁流口水的孩子們,自己大口大口地吃著黑糖拌麵線時,心裡總會埋怨:「都這麼窮了,你還要賒帳吃這麼好的?」要到長大才明白,那是礦工體力耗盡後最快速的熱量補充。力誠終於走進廚房,父子間因誤會造成的疏離也煙消霧散。
這齣結合「台味歌舞劇」和「台式辦桌菜」而成的《十二碗菜歌》,在形式上也做了極大的創新。十一月二日在台中大里區國光里活動中心、九日在宜蘭中興文化創業園區、十七日在麻豆代天府、三十日在嘉義義竹慈化寺,每場都席開十桌,開放一百位觀眾在舞台上享用辦桌菜並「餐」與演出。
台灣辦桌常見的菜樣為十二道,而劇中的十二道菜餚,都是人稱「辦桌祖師爺」林添盛之子、該戲顧問國寶級總鋪師林明燦的手路菜,像是婚宴的圓仔湯或炸湯圓、歸寧宴的八絲燴白玉、開市宴的佛跳牆、入厝宴的撒嬌喜全雞、續絃宴的三八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