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一計劃推行成功,不只台灣與澎湖仍將交還給中華民國,而且國軍還將成為配合美軍進攻日本本土的戰略夥伴。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登陸台灣的「鋪道行動」(Operation Causeway)胎死腹中?一般人認為,是羅斯福總統在一場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與尼米茲將軍的辯論中,選擇支持了麥克阿瑟的菲律賓,而非尼米茲的台灣反攻路線。
麥克阿瑟說服羅斯福的理由,一是在於菲律賓人從19世紀末開始就接受美國統治,屬於美利堅的海外子民,從政治考量上是優先解放的對象。二則是台灣人同樣自19世紀末開始就接受日本統治,若美軍貿然登陸可能會遭遇日台軍民強烈抵抗,得不償失。可即便在羅斯福支持反攻菲律賓後,包括美國海軍作戰長金(Ernest J. King)上將在內,還是有大批海軍將領主張該拿下台灣。
美國海軍向來比陸軍更重視亞太戰區,所以金上將與尼米茲為了確保戰後中國持續親美,主張美軍應當協助國軍收復台灣來鞏固國民政府的威信。以陸軍第24軍和陸戰隊第3兩棲軍為主力的第10軍,甚至還選在1945年2月15日對台灣發起登陸作戰。然而這場勢必將導致大規模台灣平民死傷的登陸戰,最終還是沒有發生。
是什麼原因導致美軍放棄了對台灣實施登陸?原來面對日軍動員52萬人兵力,從1944年4月到12月發起的「一號作戰」,國軍毫無招架之力,從河南省一路潰敗到貴州省。日軍成功打通了由滿洲國一路延伸到越南的陸上交通線,國軍則再也不具備奪取廈門的軍事實力。既然國軍拿不下廈門,台灣對美軍的戰略價值瞬間蕩然無存,自然就被從反攻名單中移除了。
美軍空襲台灣的原因?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一些讀者感到不爽,認為筆者醜化國軍?筆者當然瞭解國軍在「一號作戰」中的失敗有各種主觀或客觀的原因,但是受到篇幅有限的影響,筆者不願意在此花太多時間追究國軍戰敗的責任歸屬。但是從上面對美軍發起及撤銷登陸台灣的動機來看,即便「鋪道行動」真的被付諸實施,台灣和澎湖最終還是難逃回歸中華民國的命運。
唯一的差別,只是台灣平民會在這場由美中聯軍發起的登陸行動中遭遇如同塞班島和沖繩島平民一樣的慘烈傷亡。參與美軍跨海頓陸台灣的行動,無論從軍事還是政治意義上,都能大幅提升國民政府威望,鞏固中華民國對台統治。站在這個角度,「鋪道行動」的發起反而有利於中華民國,但絕對不利於台灣尋常老百姓,所以獨派應該放棄以天真思維來看待太平洋戰爭的歷史走向。
接下來就要進入本文主題,那就是美軍為什麼要在1944年10月份對台灣發起空襲?來自航空母艦艾塞克斯號(USS Essex)上第15戰鬥機中隊(VF-15)的F6F地獄貓王牌飛行員博爾利(Clarence “Spike” Borley),如此形容台灣的戰略地位:「我們被告知那裡有24座敵人的機場,而且島上可能有超過300架的敵人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