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在進行傾聽之旅時,不少農民反映這些年種稻成本提高,但是政府收購的米價已經八年沒漲,使得種稻收益降低,希望政府能調高收購米價,讓農民過個好年冬。由於正值總統大選敏感時機引來各方關注。
稻米是東方人傳統的主食,目前種稻仍然是國內重要的農作項目,水稻田面積一年二期加起來約28萬公頃,每年產量高達160多萬公噸(每年進口米14萬噸),每年超產20多萬公噸。由於少子化、經濟邁向工商業,加以消費習性轉變,米食消費量減少,對穀物類需求大增已接近米食消費量(所需穀物需大量仰賴進口)。政府主管部門雖大力促銷米食,然而效果有限,即便外銷,不僅數量有限(2017年僅外銷170公噸)且多集中在中低價位市場幫助不大。在產量供過於求的情況下,糧商自然不會提高收購價格,為安撫稻農,只能靠政府提高餘糧收購數量及價格,費用由全民買單。
蔡政府宣稱為順應世界潮流,鼓勵種植優質米,提高競爭力,將原有WTO認定屬於不當補貼的稻米「保價收購」政策,改為「稻穀保價收購」與「直接給付」雙軌並行制度(亦即原申請直接給付的農民若市場糧價太低,則可變更為交公糧不領取給付),農民可以自由選擇有利方式。此「獨特」作法,不僅讓國庫支出不減反增(今年第一期稻作政府多增加16億元支出),且稻米產量增加,稻農對稻米生產的依賴度更高;尤其造成糧倉存量不斷增加(已達108萬公噸)遠高於三個月的安全存糧(30萬公噸),這些存糧因久存品質變差最終以低價或飼料米售出,虧損亦由全民負擔,也是一種食物浪費。該雙軌政策的推動,想兩面討好,卻衍生更多問題明顯未達預期目標(多數農民還是採傳統保價收購),需要檢討修正。
隨著內外環境的轉變,國內稻米政策確實到了需要徹底檢討調整的時刻。政府除了應充分掌握稻米產銷資訊並輔導轉作降低種稻面積外,應該針對不同區位、不同種植種類、不同經營規模、不同生產品質、不同消費群等,制定一套因地制宜的直接給付制度(日本政府推動的是「日本型」的直接給付,政府公糧從市場購入)並針對不同外銷市場生產不同品質及性質的稻米,特別是研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方便性米食產品(包括加工品),來吸引國外消費者。
同樣面對國內米消費量大幅減少(2017年年均消費量為54.4公斤)且勞動力嚴重短缺的日本政府,透過新品種研發及新科技運用(如採用無人機、自動駕駛拖拉機、智能機器人等),來提高單位產量,降低日本稻米的生產成本(目前日本米出口成本為每公斤 600 日圓以上,主要由高收入人群消費,若價格可降至每公斤300~500日圓之間,對日本米的需求就會大增),讓日本米更具國際競爭力。2018 年出口量達1.38萬公噸,增加16%,出口金額達37億日圓(約3354萬美元)也成長了18%,不過出口米僅占總產量的1%,其中香港和新加坡為主要出口市場,目前正積極開拓年消費量超過一億公噸的中國市場(2018年對中國大陸稻米出口量為524公噸,僅占整體出口數量的4%),經過官方談判去年11月已獲中國官方同意進口新潟稻米,成功跨出一大步,日本稻米透過有效的品牌、品質宣傳,在中國大陸幾乎成了「優質米」、「高端米」的代名詞。日本政府的諸多作法相當值得,同樣為穩定米價及開拓外銷大傷腦筋的蔡政府參採,別因意識型態阻礙農業的發展!
*作者為農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