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減排目標將跳票,環保署官員說,目前期程時間還沒到,各部會仍在持續檢討、努力中。至於接下來是否將進一步對碳收費、或是啟動碳排放交易市場等更強的管制措施,官員則表示,相關工作都還需再討論、取得各界共識,但前期準備工作如確認排放量、定期申報等都已開始執行,「取得信任後再看是否要繼續往下,走得穩健比較好。」
綠能補助效果有限?中研院學者:「課碳稅」可能更有效!
儘管綠電將快速發展,接下來台灣將迎來台商回台投資設廠、擴建潮,經濟部預估每年用電量成長將高達1.8%。溫室氣體減量如何繼續推進,將成一大挑戰。
比起強制大戶用綠電或補助綠能,「課徵碳稅」可能會是更有效的做法之一。長期研究碳稅的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及團隊,比較政府以躉售制度補貼綠能、以及課碳稅情境下的各能源發電狀況,得出在課徵碳稅的狀況下,用電量會因碳稅而降低,燃煤發電佔比也會因此減少一半以上,但旬時再生能源發電量則可翻倍。
蕭代基表示,再生能源躉購制度,是透過補貼增加新的綠電,但終究無法取代燃煤、燃氣等「褐色能源」。唯有課徵碳稅、調高電價,才能促使台電減少使用化石能源,並讓用戶更積極節能。
此外,當政府收取的碳稅收入,能用來降低營業稅、個人綜所稅及雇主負擔的薪資稅率,不僅不會讓經濟衰退,還能推升GDP成長率至3%以上。
蕭代基直言,目前早已可以依據《溫管法》開始課碳稅、並輔以全面性的稅制改革,但政府礙於不確定課稅基礎、加上擔心社會反彈而未動作。他建議,若政府有決心要推動,除了需要大量溝通,更應強調碳稅能帶來的社會回饋及所得重分配效果,以增加接受度。
錯過2020年目標,德國政府提出的新計畫雖然普遍被視為不夠有野心,但多少開始有些新動作。而在台灣,當環團民調顯示8成以上民眾希望看到總統候選人提出更積極的能源政策、以因應氣候變遷,政治人物或許也到了該具體行動、讓減碳「回歸正軌」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