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瑞典少女桑柏格(Greta Thunberg)帶起的全球暖化抗爭行動在全球延燒,確定無法達成2020年減排目標的德國政府,也在社會壓力下公布未來10年的氣候行動計畫,預計投入千億歐元,透過重新制訂碳價、增加低碳交通及建築補貼等方式,在2030年趕上減排55%的目標。
而在台灣,2020年的減排目標也恐將跳票。2016年台灣參與COP21峰會,提出國家自定預期貢獻,以2005年碳排放量為基準,目標在2030年減排20%。2017年底環保署依《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提出階段管制目標,也首先喊出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就要比2005年減少2%的規劃。
然而依現況來看,這項原預計在明年落實的目標,恐怕無法實現。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中,95%都是二氧化碳,而依能源局今年8月公布的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去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雖然終於擺脫5年正成長,但卻因工業部門碳排量增加,全年只小幅下降0.95%,整體排放量也還是較2005年水準高出8%。
台灣就算在2008、2009年受金融海嘯重創時,每年碳排放也只下降不到5%,要在明年一口氣減排超過10%,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也代表,2020年的第一期溫室氣體管制目標,已在跳票邊緣。
「減排跳票」是廢核的錯?學者這樣分析…
減排跳票,原因主要和用電量成長有關。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分析,2018年全台用電成長1.15%,用電量比原本的節能目標多了將近100億度;而工業部門用電成長率更高達5.6%、比原先的目標高出1倍以上,顯示現行的工業節能政策成效並不如預期。此外,去年中油、台塑等煉油量增加,也增加煉製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日前與國政顧問團召開直播時,把減排目標跳票歸咎於能源配比不當,並主張若當選總統,要讓零排碳的核能、綠能的發電佔比達5成,滿足2050年碳排減量50%的目標。韓國瑜也指當選後要成立250億的氣候變遷基金,協助因應氣候變遷。
擁核者常稱,台灣碳排增加都是因為廢核,趙家緯則認為,2020年減排2%的目標,是在非核家園、核電廠如期除役的前提下所訂定,顯示並非不用核電才導致減排成效不彰。他也指出,接下來的綠能建置量若確實達標,將可大幅加快減碳速度,再搭配進一步的節能政策,仍有機會達成2025年減排10%、2030年減排超過20%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