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日「原住民族日」,蔡總統慎有其事,以國家元首的身分向原住民族道歉,並在總統府內成立「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責成原住民族委員會於12月1日完成組的相關工作。在時限將抵的時刻,荒腔走板的立法委員種族歧視用詞,且採取藐視程序正義的組成方式,來組織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這讓原本寄予厚望,又用溫和態度等待的原住民族知識青年們,從期待轉型為憤怒。
在轉型正義委員會將成立的前夕,立委邱議瑩的「番仔說」,拉遠了原住民與英派政府的關係,邱委員有自編的說文解字,但其定義明顯與社會有很大的落差,或許我們真的該立法,要求民代和官員就職前要驗語文能力與智商。
多元文化的尊重先從認識開始
原住民族群的人口,僅佔全台人口的2%,但每逢去中國化,尋找台灣特色時,原住民就成了被消費的族群,半調子的藝文展演或屢屢出包的服裝與文化解釋問題,具體透過邱議瑩的個人對番仔的定義,表露無遺,平時表面上對原住民族文化表示尊重,實際上卻不願重新建構這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心底對異文化的不理解與歧視,最後因為權力的被稀釋而激化出來。文明世界、已開發國家,戒慎恐懼的種族議題,再台灣常成為笑話或漫不經心。美國電影常用的梗,「不得對黑人說黑鬼(the “n” word)」,而「番仔」便是相同的道理。當執政黨政治菁英對族群意識帶有歧視或不解,打破封建的多元社會或所謂的原住民轉型正義,就始終無法開始。
停止不正義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
即將成立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的過程讓眾人冷汗直流,猶如讓蔡總統搭上醉漢酒駕上路的車,隨時可能車毀人亡。府內成立這委員會,當然的提高原住民議題,但幕僚單位對「任務、議題的選擇」與「代表的產生」都有嚴重的問題。
早在2004年扁政府任內,時任青輔會主委的鄭麗君,承總統命令辦「青年國是會議」,先組成「規劃小組」,小組進行政策研發,選擇引進「審議式民主」方式,由下而上的凝聚集體意識,對許多議題進行收斂,再組織專家學者委員會對議題正反併呈進行辯論,然後再收斂,因此對於議題的形成,都是由下而上的發生,更能貼近社會。同時建立新的溝通平台「國是非會議」,不只是語言的會議,可以透過影像、音樂與當時初始的網路平台進行同樣的溝通討論。在代表的產生方面,更是嚴謹,初階的代表徵選也對抽籤進行錄影錄音,彼此間的代表再過濾也是投票或是延長討論後的一致決。培養起一批綠營青年菁英,也激起青年對公共參與的熱誠,逐漸導向十年後的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