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有兩件事讓外商對台灣友善經商環境產生很大質疑。一為台北美國及歐洲商會銀行聯席委員會在上(10)月13日聯席會議中通過決議,將聯名發函金管會解釋對TRF的監理原則。美國及歐洲商會質疑投資TRF商品者基本門檻100萬美元,都是「專業」客戶非一般投資大眾,並「不適用」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金管會現在要銀行接受金評會之調處建議,不僅缺乏法源依據,在法理上恐也站不住腳。
事實上,台北美國商會雜誌《TOPICS》早在9月號中就以專文指出,摩根士丹利與遠傳結合入股中嘉案,被投審會要求通訊傳播委員會重審,完全無專業考量而是受到政治力的影響,而非專業之考量。
根據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2016-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38個受評比國家,我國排名第14。在亞太地區排名第4,次於新加坡、日本和香港;但在WEF評比競爭力細項中,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的程度卻大幅滑落,由第50名退步至第87名;另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報告,台灣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前三名是高素質人力、技術人力、與成本競爭力;最後三名則分別是政府效能、稅制競爭力和法制環境。此說明為何我國具低水費、低電費與員工素質高等優勢,但外人直接投資排名卻逐年下滑,「外人投資」金額甚至只有越南的三分之一、菲律賓的一半而已,凸顯台灣法規與政策並不歡迎外資,更幾乎是以「仇視」方式抵制陸資。
經濟學上,在全球化後大國周遭的小國最容易遭受其磁吸效應影響,經濟受害最深,面對此一局勢,惟有重新定位產業方產方向,以開放、鬆綁法規來吸引外人投資,並積極與主要貿易國洽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及雙邊租稅協定,甚至利用周遭大國資源來壯大自身優勢。
反觀台灣政府近來的作為則是反其道而行,以政治思維領導經濟,像私募基金凱雷收購半導體封測龍頭日月光、私募基金KKR計畫購買被動元件大廠國巨、摩根士丹利及遠傳投資中嘉、馬來西亞 IOI 集團投資101大樓、中國大陸紫光投資台灣封裝測試廠、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阿里巴巴與大陸愛奇藝等之投資案,法令允許,但因政治考量,行政原則的不一致、對創新產業的看法不明,政策把外資擋在門外,導致案件停滯、破局或失敗,這些都讓台灣成為外資眼中不友善的投資環境。法令的不明確與過大的「行政裁量權」都是跨國企業難以考量的風險。而外資投資台灣政策荒謬,設「路障」卡死自己,已經讓台灣的經濟發展難以面對全球競爭。
台灣此時的處境,如同2002年底的香港,人才、資金急速外移,內需慘澹經營,經濟跌落谷底,但2003年香港和中國大陸簽署「更緊密經貿夥伴關係安排」,吸引大陸觀光客,帶動觀光服務業、房地產等百業之蓬勃發展,擺脫經濟長久停滯之陰霾。愛爾蘭也有類似的經驗,1980年代經濟蕭條,但在開放外資的思維、降低稅負、獎勵創新與加入歐盟之優勢,吸引大量外資,讓國民所得快速增長,並成功扮演起歐洲科技門戶的角色,這是小國的生存之道。否則,照現況的趨勢發展下去,台灣再孤立自己、排斥外資,台灣經濟發展將更加困難,恐被邊緣化。
因此,台灣若要重新找回吸引外資的魅力,成為外商眼中的「金銀島」,關鍵就在於開放外資政策要明確、鬆綁不合時宜法規與制度的、與低度行政裁量權範圍,才能吸引外資,另外,再透過產業重新定位,槓桿中國大陸與全球資源,鼓勵台商回流。在此一吸引外資戰略的導引下,台灣才有機會恢復民眾與外資的信心,引導人才資金回流,進而擴大內需,活絡台灣經濟。如此,台灣經濟始能破繭而出,再創經濟高速發展新契機。
*作者為國立空中大學商學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