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觀點:核災食品進口對民進黨政府的啟示

2016-12-01 06:50

? 人氣

農糧署舉行日本食品輸台公聽會,反對民眾於農糧署外舉牌抗議。(顏麟宇攝)

農糧署舉行日本食品輸台公聽會,反對民眾於農糧署外舉牌抗議。(顏麟宇攝)

近期民進黨政府擬解除部分日本核災食品的管制,由於此議題存有政治與政策的敏感性,在牽動台日關係與食安的疑慮的神經末稍下,自然引發輿論與在野黨的高度關注。面對這個專業的議題時,我們必須從「政策合理性」與「政治合法性」兩個面向作為觀察的指標,過多情緒性、無限上綱或政治正確語言應可以避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就政策合理性而言,台灣政府為什麼要對日本食品進口進行管制,主因是2011年發生了福島核災事件,因此對於主要災區的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八大類食品採取禁止進口,顯然地食安議題是最重要的考量。

在此背景下,對於日本所有地區的食品進口都要產地的證明文件,特定地區的特定品項都要有關官方與官方授權研究機構的輻射檢驗報告。台灣的檢驗標準不會因為藍綠執政有所變化或轉彎,意即不得超過鉻-134、鉻-137的總和。從馬英九到蔡英文政府迄今檢驗過九萬多件,只有216漸有微量輻射,皆未超標(飲用水茶飲料10貝克/公斤、奶與乳製品50貝克/公斤、其他食品貝克/100公斤)。

民進黨政府擬調整現行作法,只要是日本國內禁止流通的產品、野生菇類、野生蔬菜以及鳥禽肉皆禁止進口。對於特定地區的特定產品仍有嚴格限制與檢驗標準。此外也有包括特定地區品項的輻射檢驗報告與產地證明、衛福部加強查驗、台日簽署食安備忘錄、民眾監督、檢驗報告上網等相關配套措施。因此開放的前提應是國際規範與科學證據。

即便以上的政策合理性都成立,但民進黨必須注意的是,政策執行的合理性未必等同於政治訂定的合法性,唯有尊重與理解民眾的心理感受與同理心才是重點,如果不是打從心底認同政策制訂的基礎或是執行的能力,在欠缺政治溝通的高姿態下,政府的威信必然受到質疑與挑戰。馬英九執政時期以統計數據治國與對形式主義的盲從,以及欠缺溝通甚至自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高傲心態實在殷鑑不遠,這應是林全內閣深刻的教訓。

福島核災後,日本食品輸台引發爭議,東京當地超市販售來自核災區5縣的蔬菜產品,依然受到歡迎。超市、買菜、媽媽。(溫芳瑜攝)
福島核災後,日本食品輸台引發爭議,東京當地超市販售來自核災區5縣的蔬菜產品。(溫芳瑜攝)

深入觀察,一般民眾不會理解所謂國際規範與科學檢驗的數字的冰冷意義,對於「目前只有大陸與台灣還沒開放」的說法也難以感受。因為台灣百姓仍未從食用油風暴中走出來,對於政府的執行力與企業的社會責任仍在觀望中。民進黨政府在重建人民的食安信心之際,拋出開放進口日本食品自然引發信任疑慮。

在找不到政策鬆綁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下,由於台灣朝野欠缺信任基礎,自然就會成為國民黨所謂「親日媚日」見縫插針之說,並將此一議題上升至國安層面,所謂「蔡英文訪日時利益交換說」、「民進黨在亞太經合會會晤安倍的政治籌碼」則成為政治耳語與未經證實的內幕。不論真相與否,這些流言顯然對於鬆綁政策的初衷帶來了額外的政治成本,這難道不是民進黨政府在規劃政策時應該評估推演的後果?

國民黨目前仍未走出民調的谷底,對其有利的政治議題,採取對抗、衝撞性的行動可視為一種「不理性下的理性行為」,這也是國民黨必然且唯一的抉擇,民進黨彼時面對服貿議題時不就採取激進與群眾性的策略?可以想像面對同樣議題時,在野時期的民進黨應該已經發動群眾上街遊行,或是在立院採取各項議題杯葛的行動。現在主客異位,民進黨作為執政的一方,除了理解與包容對手的反應外,在推動政策說明時,是否應該多些時間彈性與政治溝通的耐性,因為食安議題始終是最重要的議題,豈能輕忽?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