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未曾絕跡!新華社證實:內蒙古2病患確診「肺鼠疫」恐飛沫傳染

2019-11-14 13:07

? 人氣

老鼠(圖/country mouse studio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RIsY3-0XI

老鼠(圖/country mouse studio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RIsY3-0XI

曾殺死數千萬人的「黑死病」,其實從未完全消失在世界上,新華社12日報導,內蒙古自治區日前出現2名鼠疫病患,已經確診為可由人傳人的「肺鼠疫」。儘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疫情擴大的風險很低,但北京當局歷來皆有壓低疫病嚴重性的紀錄,中國網路輿論也呼籲,唯有訊息透明公開,才能及時阻止曾有「黑死病」之稱的鼠疫擴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源自嚙齒類動物、可由飛沫傳染的肺鼠疫

新華社周二報導, 2名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的病患,在北京市朝陽區由專家確診為「肺鼠疫」,新華社今日也指出,目前一名患者病情稳定,另一名患者病情嚴重,但未繼續惡化。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傳染病,依傳染途徑可分為兩類:「腺鼠疫」屬於跨物種傳染,人類被跳蚤咬或接觸病鼠的膿液都可能患病,引發淋巴腺發炎、發燒甚至敗血症等,致死率超過50%;腺鼠疫患者併發肺炎之後,可能經由飛沫、膿液傳染「肺鼠疫」,症狀包括高熱、胸悶、呼吸困難、咳血等等,此時已是「人傳人」的情況,若未及時獲得抗生素等治療,死亡率可高達95%。

隸屬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媒體《健康報》指出,當局已經安排權威專家前往內蒙古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兩名病患也是由救護車直送北京,並在北京精華地段的朝陽區醫院接受治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在13日表示,北京市各級醫療衛生部門已經展開各種防疫工作,疫情進一步擴散的風險很低。

該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告訴《健康報》:「除了這兩名患者,目前未出現後續病例。」

馮子健說,隨著現代醫學與公衛系統的進步,鼠疫已經不是不治之症,也能受到控制,公眾不必聞鼠疫而色變。他指出,中國鼠疫類型多達12種,是世界上鼠疫疫源地分佈最廣、類型最複雜的國家,多數分佈在西北、西南等地,但1950年代後發病率已急劇下降。在中國,多數鼠疫病例是因為人們捕捉並食用野生齧齒類動物而引發,例如旱獺、兔子等,傳染源並不只限於老鼠。

中國網友籲公開透明「勿忘非典!」

不過,這則消息已經在網路上引起議論,許多媒體紛紛刊出關於鼠疫的知識與防範消毒守則,但仍有部分網友擔心,中國官方訊息不夠透明,很難落實防疫。

《紐約時報》(NYT)週二披露,中國審查機構曾指示,相關單位需要「屏蔽和控制」與鼠疫相關的網路訊息。多數中國網友也認為,鼠疫也許可以控制,但最重要的是要即時公開所有訊息,才能避免疫情擴散。網友紛紛說:「別忘了當年非典(SARS)的慘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鼠疫和霍亂都歸類在嚴重性最高的甲類傳染病,鼠疫又被稱為「一號病」,一旦發現都必須在2小時內通報防疫中心。該法第三十九條也規定,醫療機構出現疑似甲類傳染病病例時,病患必須隔離治療,曾接觸病人的他人也需要密切隔離觀察9天。中國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自2014年以來,中國已有6人死於鼠疫,最近一起病例也出現在2019年年初。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7年統計,2010年到2015年間全球共有3248例鼠疫確診病例,584人死亡。WHO指出,鼠疫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很可能致命,但在病後24小時內確診並投以抗生素的話,康復率也相當高。

從未絕跡的鼠疫

世人想到鼠疫,第一個想起的往往是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當年還沒有衛生觀念,鼠疫至少造成2500萬人死亡,導致歐洲人口銳減大半,晚期患者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故而得名。

但在人類歷史上,鼠疫從未就此消失,每逢氣候巨變、動物大範圍遷移,就有可能爆發鼠疫。史上最大的三次鼠疫,第一次發生在西元6世紀的埃及,第二次就是歐洲黑死病,第三次則出現在1850年代的中國南方,從商業樞紐廣州傳布至全世界,直到二戰之後才結束。此後全球也不時爆發小型鼠疫,例如2017年的馬達加斯加疫情。

當代醫學對鼠疫已有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只要及早治療都能痊癒,鼠疫的快速和大範圍傳播途徑,才是人類恐慌的根本原因。但人類無法將全世界的齧齒類動物趕盡殺絕,只能盡可能落實防疫與衛生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