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菠蘿蜜》由來自馬來西亞的廖克發執導,劇中描述一位大馬僑生來到台灣,並與一名菲律賓移工交織出一段感情。廖克發17日晚間出媒體茶敘,來台已有12年的他表示,《菠蘿蜜》是他想送給台灣朋友的,可以有不是台灣人當主角的台灣電影,他認為蠻好的,多元就是這樣。
《菠蘿蜜》由廖克發、陳雪甄共同執導,劇情一分為二,一者是現今的台灣,由吳念軒飾演的大馬僑生一凡,與菲律賓移工萊拉交織出一段感情;另一方面,1950年代的雨林裡,爭取獨立的馬來西亞共產黨已經打了數十年游擊戰,小孩出生就送出雨林以求生存,一凡的父親「菠蘿蜜」便是如此,全片藉由2條時空線相互交錯,呈現出歷史下的哀傷,廖克發並以此在第56屆金馬獎,入圍最佳新導演。
廖克發17日出席金馬影展媒體茶敘,表示下一部片,會真正面對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而且會更尖銳,《菠蘿蜜》有談到部分,但他自己並不滿意,這部片主角是僑生,圍繞周圍的角色也是越南、菲律賓人,這是他送給台灣朋友的,可以有個不是台灣人當主角的台灣電影,多元就是這樣,認為蠻好的。
「比手畫腳還是可以談戀愛」 菠蘿蜜道出移工的寂寞
對於僑生與移工的愛情,廖克發說明,菲律賓跟馬來很多語言是共通的,移工來到這個異鄉,都很寂寞,「你去桃園走走,很多周末約會的移工,是越南人跟印尼人,語言都不同,比手畫腳還是可以談戀愛。」
他也談到自己寫劇本時,曾請教馬華作家黃錦樹、張貴興,他們的文學談了很多是「離散」的情感,而《菠蘿蜜》的一個核心就是離散,所有人都是處於離散的狀態。
廖克發不以劇本導戲,要求演員現場發揮,以呈現寫實風格,他解釋這是一個選擇,影像就算不是紀實,也必須讓人相信是事實,不一定是事件真實,但情感要是真實,所以花了很多時間,他也提到,馬來西亞共產黨在歷史上的所有畫面,都被認為就是惡魔,但他片中的馬共並非指涉哪個派系,只是想表現共產黨裡也有母子,也有支持共產黨的馬來人,願意領養他生的小孩。
情感勝於寫實 恩師叫他「把兩人當同一人來剪」改變這部片
《菠蘿蜜》裡,廖克發刻意模糊了一凡跟菠蘿蜜,讓觀眾以為兩者是同一人,對此他說明,原來的版本兩人分得很開,但發現觀眾看完後,知道故事卻沒有感覺,後來他去請教資深剪輯師廖慶松,廖桑叫他把兩人當成同一人來剪,他起初覺得不合理,後來才發現不受限後,空間更大,認為情感邏輯勝於事件寫實邏輯。
廖慶松也是廖克發台灣藝術大學電影所的老師。廖克發談到,影響他最大的人就是廖桑,他起初不是抱著電影夢來到台灣,是碰到一些人,覺得他們的故事需要拍,才讓開始拍片,他進台藝大的時候,其實不知道侯孝賢、李安是誰,當時還有點叛逆,拍短片《雨落誰家》、《花開的夜晚》時,廖桑每次都跟他說片子怎麼修,他都沒照做,即便如此,廖桑每次見到他,都很親切地問,「克發你的片修了嗎?」
廖克發說,後來有天廖桑說,「克發,你不修好的話,你的片子會成為幽靈,會一輩子纏著你。」激得他回去後重修,才發現片子開始不一樣,後來也常拿片子跟廖桑請教,「以他的輩分,完全可以不理我這個自以為是的小屁孩,但他每次都很親切地跟我講。」他提到,廖桑從來不直接教怎麼剪,而是叫他去唸唐詩等,會給當時難以想像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