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慎導讀:解構臺灣「顏色政治學」的「保釣」

2019-11-26 05:20

? 人氣

臺日關係受美國主導的國際局勢影響甚巨,同時受到美、日等多邊機制之連動,有其鮮明的「從屬性」,在「保釣」上更可見端倪。在釣魚臺主權爭端之諸多成因中,美國於戰後的琉球佔領及一九七二年的釣魚臺行政權移交最為關鍵。由冷戰伊始的東亞局勢觀之,中華民國與美、日形成圍堵共黨圈國家而運作安全戰略同盟,互為東亞地區戰略夥伴之佈局明確,造成釣魚臺主權爭端暫遭擱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因七○年代尼克森採行關島主義與聯中抗俄策略而變質。因著美國計劃將釣魚臺移交予日本消息曝光,美軍於一九七○年間在釣魚臺列嶼上樹立告示牌,禁止臺灣漁民進入周邊海域後,行政院長嚴家淦及外交部長魏道明等我國政府首長對美國將釣魚臺置於琉球群島範圍內,一件移交日本之事再三抗議,但終究無法改變美國的決定而抱憾告終。一九七二年,美國歸還琉球群島行政,默認日本控制釣魚臺列嶼,釣魚臺上「禁止琉球居民進入」之警示牌撤離,原本驅逐臺灣漁民的美國巡邏艦不再現釣魚臺周邊海域,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海上保安廳巡視艦。

時至一九七九年美國外交承認北京,《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無以為繼,美國陸續自臺灣撤退駐軍,第七艦隊不再協防臺灣,釣魚臺主權爭端加劇,然美國海軍卻長期租借釣魚臺列嶼之「黃尾嶼」與「赤尾嶼」,設置「射爆擊場」(轟炸射擊靶場)迄今。在美國於戰後插手此地後,該島主權爭端除為臺、日間難解之外交問題外,更成為錯綜複雜之民族意識與民粹主義問題,但「反日」或「反美」不應成為「保釣」的驅力。

本書作者本田善彥是位長期旅居臺灣的日本媒體人,亦是作家,漢語流利,對臺灣社會的觀察極為深入,特別在臺灣歷史與認同問題,本田善彥具獨到、細膩的觀察。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在本田善彥筆下,僅六平方公里左右的蕞爾小島—釣魚臺列嶼,不僅為美、日、中在東亞區域博弈的戰略支點,更鮮活的躍上讀者的思考,成為解構臺灣人「身份認同」(identity)的重要線索。

透過本田善彥深入訪談「保釣」人士,抽絲剝繭,打破國人似是而非的「綠營親日、藍營親中」的兩分法刻版化印象,亦可觀照自身的「認同」,揚棄解嚴以來綁架臺灣社會的「顏色政治學」。他一針見血道出,臺灣人透過「親日」、「反日」來表現自己與「中國」的距離感,在臺灣人眼中的「日本」只不過是個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隨意差遣的道具,並非內化在情感裡。本田成功的回答了在臺灣「中國」與「日本」為何成互斥的概念,「親日」定伴隨「反中」,反之亦然,但臺灣人對日本的態度無涉情感,更無關「認同」。因此,在「臺灣主體性」建構中,非得要「去中國化」不可,但「去日本化」則多此一舉。

本田善彥透過華人「保釣」運動,透徹地解構「臺灣人是誰」的更深層問題,此應為日本人所專擅之「我是誰」的哲學命題回答。此道問題在藍、綠政治動員中,困惑臺灣人許久,囿於解嚴後的「顏色政治學」,臺灣人對此提問無能為力,但在一位沒有顏色的日本人本田善彥眼中,此清楚不過。

為序者不宜「爆雷」,讀者自己翻開書頁,透過本田善彥的妙筆,細細思量,必有所得。值此二○二○年總統大選開跑之際,此書的出版對國人思考「我是誰」,別具現實意義,故樂之為序。

《保釣運動全紀錄》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保釣運動全紀錄》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為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輔仁大學日語系特聘教授。本文選自《保釣運動全紀錄》(本田善彥著,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