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熱帶雨》9月於多倫多影展首映時,這部片最外顯的主題,便是「師生戀」,但在陳哲藝眼裡,事情不是這樣簡單。
「你看他家長一直在國外,朋友沒有很多,很孤僻,如果需要跟其他人接觸,這個人會是誰?這個女人白天忙著工作,改卷子、備課,回去還要做飯、做家務、照顧癱瘓的老人,完全沒有社交生活,如果要一雙手給她溫暖,這人是在哪?肯定不是家裡,是外人、工作的地方,不是老師就是學生。」
「你把所有情感,都投射在這個人身上,潛移默化下,就是會有一些作用。」於是寂寞的靈魂依偎出情感,但陳哲藝不定調這是愛情。
「這個女人一直想生小孩,又面對常常逃避、不在家的丈夫,請問這個學生,是取代她一直想照顧的小孩,或者其實是老公的位置?家樂他看這個老師,好像是第一次喜歡上女生,但或者她取代的是媽媽?」
「我常在電影裡思考這些話題,但我不覺得我的電影,會給你很簡單的答案,life is so complicated,你不會找到答案,但我們可以一起去思考。」
都市化讓新加坡變冷漠?「但倫敦不是這樣子」
老靈魂思考的始終是家,即便已在英國住了12年,華人社會的傳統價值,仍他在腦裡盤旋不去,「我感覺這幾年有一種冷漠,小時候溫度是比較多的,現在新加坡越來越繁榮,但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
但畢竟都市人難免冷漠?「但我覺得倫敦不是這樣子,我整條街,幾號門裡住誰,他的名字,甚至電話我都有;新加坡我爸媽住的公寓,左鄰右舍是誰我都不知道,最多就是在電梯裡點頭微笑一下,不像以前小時候,整條街樓上、樓下的人都認識。」
人與人的懸問至今仍沒有答案,但陳哲藝對家還有其他堅持,像同桌吃飯是不可或缺的,說到這裡他又感慨了起來,「新加坡以前很少人訂外賣,但現在開始有Deliveroo(手機外送平台)之類,現在很多人叫小孩要吃什麼自己訂好,覺得不要餓死就OK了。」
於是他拍偉倫家裡的冰箱空蕩蕩,只有汽水跟吃剩的麥當勞,跟華美的大樓形成對比,彷彿《爸媽不在家》那個孩子真的長大了。
不能接受華人不會華語 他嘆功利主義犧牲傳統價值
戲外的彩蛋是,那個小孩確實長大了,許家樂演出《爸媽不在家》時只有13歲,這回到了《熱帶雨》,已經是18歲的少年。陳哲藝說,跟家樂講話時,他都會用英語回答,新加坡年輕一輩都在用英語。
「我不能接受華人不會講華語。」 他邊說邊皺起眉頭,難以理解故鄉的處境,「 現在中國崛起,大家都在學中文,特別是老外,但這5到10年,新加坡來了很多中國新移民,新加坡人為了捍衛自己的身份認同,反應是:我是新加坡人,所以我講英語,你是大陸人,所以你講中文,更不會想講中文,這是有一點點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