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雞也是蓬萊閣出名的料理,絨雞的作法有很多種,其中的「百鳥朝鳳凰」,既好吃,看起來又大扮(tōa-pān,大方)。這道菜選用的是肥大的土雞,先把雞煮過後,去掉全身的骨頭。將魚翅、竹筍、香菇、火腿、肉絲一起炒過後,塞入雞的肚仔裡,接著下油鍋中炸到整隻雞金黃色,再放到蒸籠中蒸熟,這個就是鳳凰。至於八鳥,就是乳鴿,也是一樣煮過後在各肚仔裡塞入鮑魚,同樣炸過後蒸熟。將雞放在大盤子中央,旁邊排置八隻乳鴿,接著將燉煮過雞的高湯加勾芡,淋在雞與乳鴿上,就是「百鳥朝鳳凰」。
蓬萊閣還有一道出名的「金銀燒豬」,是屬於傳統閩菜的燒豬;蓬萊閣之後,海宮公共食堂也曾推出這道菜,但之後就沒有了,再也沒有餐廳提供這款料理。現在只有在廣東菜館可以吃到燒豬,但是和閩式的不同。閩菜的燒豬也是用小豬仔下去烤,烤好先端到宴席上給客人看過,再端進廚房進行第二次料理。首先是切下腩肚(lám-tó͘),左右各一條,再取下兩顆腰子(io-chí),以及豬舌,將這些部分切成一盤,端上宴席。接著再將小豬背部的皮取下,切成薄片,擺置在盤子中間,頭、前肢、尾巴和後肢分別取下,放在盤子前後,看起來就像一隻完整的小豬模樣,這樣又是一盤菜。最後是將小豬身上的肉切成絲,大火炒過,另外再炒鹹菜,肉絲和鹹菜分別放在不同的盤子裡,之後和刈包(koah-pau)皮、甜麵醬、蔥白、芥末、醬油等一起端上餐席。客人可以用刈包皮包肉絲、鹹菜,再加一些蔥白、醬料食用,前面的兩道菜也可沾醬料、蔥白等一起食用,這是傳統閩式燒豬的吃法。雖然在菜單上只有一道「金銀燒豬」,但其實是三道菜。所以宴席上有燒豬時,通常是四大菜、四熱炒,再加上燒豬三道菜,總共是十一道菜,最後上一個尾點(完席點心)就是十二道。這樣就不會有中點(半席點心)。日本時代的臺灣菜,賓客吃到半席,通常會有中點,到最後,固定會上桌的就是尾點、甜湯和水果。中點通常是鹹的,尾點是甜的。尾點樣式很多,講不完,較常見的是馬薯糕、鳳片糕、酥餅、椰子餅等,酥餅和椰子餅算是比較普通的菜色。至於甜湯有杏仁茶、杏仁豆腐,這是最基本的甜湯之一,「圓仔燕」(燕窩圓仔湯)則是結婚桌的重要甜湯。在蓬萊閣時,製作杏仁豆腐得先將杏仁浸水、褪膜,再用石磨磨出杏仁粉,接著以綠豆粉勾芡,務求新鮮製作,如此做出來的杏仁豆腐才會富有彈性。準備結婚宴的燕窩,採購一次得訂上好幾條,一條一臺斤,靠小工們手工揀選,半條就得花上好多功夫;此外,帶殼的白果更是工序繁複的食材,囝仔工們不僅得用夾子破殼,還得在熱水裡用雙手慢慢地搓去果仁上的薄膜,將完全去膜的果仁剖半,再把有苦味的白果芯挑出,用糖蜜漬,經過上述的處理,白果才能正式成為甜湯的湯料之一。蓬萊閣的嚴謹不僅止於此,我還記得當時連一隻雞身上有幾兩毛都得記錄下來,對於成本把關相當嚴格,耳濡目染之下,我多少也有了控制成本的基礎概念。
*作者黃德興(口述)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北投,曾在臺灣知名酒樓蓬萊閣學習廚藝,之後又在東雲閣、北投文華莊、來來飯店、臺中晶華飯店、康熙苑等知名餐廳擔任主廚。曾品滄(主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本文選自兩人合作之《蓬萊百味臺灣菜:黃德興師傅的料理人生》(玉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