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對岸挖走3千名台半導體人才─危機與機會

2019-12-07 08:51

? 人氣

對岸全力發展半導體,台灣人才成為主要挖角對象。(海思官網)

對岸全力發展半導體,台灣人才成為主要挖角對象。(海思官網)

幾天前《日經亞洲評論》報導說,中國已經挖走3千名台灣半導體人才,而且挖角目的不僅是為了產業發展,「也帶有政治目的」。衡諸現實,此一趨勢將會持續,但對台灣而言,既是危機、也是機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日經的報導指出,至今已有超過 3,000 名台灣工程師與高階主管遭到中國挖角,大約是全台半導體研發人才的 10%。而報導中赴對岸就業的受訪者的說法,對岸給予雙倍薪資,還一併負擔子女的學費,「很容易就做出這個決定」。報導中指出中國祭出台灣 2 到 3 倍的薪資,不僅挖高階主管,還挖走整個團隊。

日經報導的事,對台灣科技界、甚至台灣社會,都不算是陌生,從十多年前的張汝京帶走上百人團隊、赴對岸創中芯開始,持續都有半導體人才赴對岸就職,其中也包括台積電、華亞科、南亞科、聯電等半導體廠商的高層主管。但這種挖角可說是「於今為烈」,未來則可能更嚴重─去年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才說,表示,旗下的南亞科已有48名高階技術人員離職,直接去大陸就業;被美光併購的華亞科人數更多達四百多人。

未來情況會更嚴重的原因非常清楚明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進口國,去年進口達3120億美元、超過買原油的花費;原本在「中國製造 2025」計劃中,就已經要推動半導體的「進口替代」。

而中美貿易戰爆發,美方祭出對華為、中興及其它中國企業的出口禁令,讓中方深刻體會到無法掌握到核心半導體技術之痛,中國半導體大基金的第2期募資高達2000億人民幣(台幣9千億左右)。這麼一大筆錢當然就是用來投資半導體,投資下去不論設新公司或原廠擴充,就是對半導體人才的需求一定大幅增加。放眼全球,當然是台灣的人才「最現成」、最好挖。

台灣從1980年、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電創立開始算,在半導體產業己耕耘近40年,算是產業鏈完整、人才眾多、群聚效應龐大,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界與科技產業鏈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兩岸距離近、語言文字相通,雖然兩岸官方關係冷淡呈僵局,但民間往來密切、經貿投資關係交錯綿密,因此來台灣挖角是「不二選擇」。

當然,還有另一個重點:台灣在實質薪資停滯17年後,普遍的低薪環境,讓台灣人才既顯得「價廉物美」、更是容易挖角。

中國企業要挖美國工程師與人才,大概會「太辛苦」,以谷歌工程師薪資而言,去年的年薪中位數是24.6萬美元(超過台幣750萬),但台灣幾家龍頭科技企業的工程師年薪大概在台幣250萬元上下,即使是台積電,根據今年7月公布的員工平均薪資資料,平均薪資就是200.9萬元。這個數字甚至低於華為員工平均薪資的282萬元。因此,中國企業來台灣挖角,不但「出得起」、甚至可能是「挖得輕鬆」。

對台灣產業界而言,面對人才被挖角、出走、甚至可能是一個一個團隊的出走,當然可說是一個危機,必須面對、因應、化解;但對台灣的半導體人才而言,卻可能是一個大好機會─不是指去對岸工作的機會,而是半導體人才在台灣的「重新評價」。

單純拿國內比較,台灣科技業員工當然是薪資較高的一群,在島內未必能列為在「低薪困境」中的一群人,但以國際比較而言,其相對低薪亦是無庸置疑。面對外界高薪挖角,台灣企業要留人終究要提高薪資、福利,其外溢效果有可能帶動其它科技企業的薪資,逐漸打破低薪困境。

至於說對岸挖角有「政治目的」,目標是「把人才帶到大陸,從而掏空台灣」,這種無謂又無聊的空話就不必多說,除非被高薪挖角去對岸者都是閒差,否則就很難以「政治目的」歸類,因為中國確實對半導體人才需求殷切,連南韓的半導體人才都要挖。台灣要作的是,有本事留下需要的人才。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3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