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只負責媒合 打擊性犯罪靠當事人?
線上平台如何劃分責任範圍一直是用戶在意的關鍵,《華郵》訪談Uber執行長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時進一步追問:「Uber對自家服務在現實世界造成的影響該負什麼責任?如果有人在Uber上被性侵,平台自認該負什麼責任?」
NEW @washingtonpost:
— Geoffrey A. Fowler (@geoffreyfowler) 2019年12月7日
On the heels of Uber’s long-awaited safety report, I sat down with CEO Dara Khosrowshahi.
When rape happens in an Uber, who’s responsible?https://t.co/afwxcjImL5 pic.twitter.com/6aPMs5MlDU
科斯羅薩西的回答是,Uber致力領導產業將騷擾事件數量減至最低,甚至是首間將安全問題資訊透明化的公司,但性犯罪是「社會問題」,他們不認為公司應該主動將獲報案件轉呈給警方。他解釋相關倡議團體曾向Uber建議,應將採取法律途徑的決定權交還給當事人,「平台的首要任務不是向警方報案,而是協助倖存者」,因此Uber才決定不主動向警方提供資料。
對於Uber執行長的說法,外界看法迥異。多次批評叫車平台規避安全責任的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布魯曼索(Richard Blumenthal)認為,這數字反映出驚人的結構問題,更主張「受害者出面期間身心脆弱,Uber提供的支持行動強度會影響他們是否訴諸法律」,因而要求平台將現有問題反映給有關單位。「終止家庭暴力全國網」則認同Uber的作法,表示警察執法並非解決性暴力問題的萬靈丹,若當事人決定出面,Uber至少還為他們保留了數位證據。
儘管Uber從報告到執行長發言都一致體現對安全議題的重視,但《華盛頓郵報》今年9月調查發現,Uber設有一個專門處理敏感訊息的部門,被要求保護公司利益至上,禁止向執法單位通報明顯的犯罪案例,也不得向Lyft等競爭對手分享這些資料,即使這項規定可能衍生安全漏洞,使得因違反行車安全,或曾犯下騷擾案件而被停權的駕駛,在另一個平台以新身份上路。
對此質疑,Uber尚未做出回應,但上月Uber才因系統安全漏洞讓無照司機得以冒充合法身分接單載客,遭倫敦市政府裁決不再續發其營業許可執照。Uber後續也公告公司在過去兩個月內,已對在倫敦的所有司機進行資格審核,並將在不久後加入「臉部辨識程序」,要求司機在每趟旅程上路前眨眼、微笑並轉頭,以驗證其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