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2月27日──熱愛生物學卻被爸爸嫌不務正業……達爾文堅持踏上「小獵犬號」成就演化論

2018-12-27 07:00

? 人氣

二十多歲時的達爾文。(wikipedia/public domain)
二十多歲時的達爾文。(wikipedia/public domain)

在劍橋大學裡,達爾文認識了韓斯洛教授 (John Stevens Henslow),韓斯洛對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礦物學都有深刻研究,讓達爾文十分欽佩。他也跟著韓斯洛接觸了博物學,並認識許多天文學家、動物學家、教育學家和哲學家,韓斯洛教授也介紹他參加小獵犬號的航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父親認為達爾文不務正業  堅決反對他出航

1831年,達爾文完成劍橋大學學業,剛好韓斯洛得知海軍正在尋找到南美洲考察的學者,年輕又有博物學背景的達爾文再適合不過,於是推薦他參加這次航行。消息傳到達爾文父親的耳中,遭到父親堅決反對,他認為兒子不務正業的花招越來越多,這讓達爾文十分灰心。還好達爾文得到舅舅支持,寫信說服他父親,最後終於成功登上小獵犬號。

抵達加拉巴哥群島  發現雀鳥演化  

小獵犬號出發後,一路穿越大西洋,繞過南美洲海岸,接著橫渡太平洋,沿著澳洲南側進入印度洋,最後再繞過非洲好望角回到大西洋,經南美洲東岸最後在1836年返回英國。1835年9月,小獵犬號駛入加拉巴哥群島,此時達爾文發現,島上的陸龜及雀鳥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又有細微的不同,例如鳥嘴喙厚薄的不同,且加拉巴哥群島的生物與南美洲大陸的種類非常相似,他懷疑島上生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加拉巴哥群島的13個雀鳥主要的特徵差異在於鳥喙的形狀,達爾文認為,這是自然選擇造成的演化結果。(wikipedia/public domain)
加拉巴哥群島的13個雀鳥主要的特徵差異在於鳥喙的形狀,達爾文認為,這是自然選擇造成的演化結果。(wikipedia/public domain)

在他回到英國後,將這些雀鳥的標本帶給鳥類學者古爾德(John Gould),古爾德發現,這些鳥都是雀鳥(finche)的不同物種,這使達爾文驚覺,這些雀鳥可能為了順應不同環境內能獲得的不同食物,使得牠們的嘴喙在演化時產生變化。

「演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在當時並不是最新學說,早在1809年,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Jean-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 Chevalier de Lamarck)發表的《動物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一書中就提出「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用進廢退這種後天獲得的性徵是可以遺傳的)兩個法則,認為這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也是適應環境的過程。達爾文的雀鳥研究更進一步提出證據證明這項假設。

拉馬克的著作《動物哲學》。(wikipedia/CC BY 4.0)
拉馬克的著作《動物哲學》。(wikipedia/CC BY 4.0)

他在1839年出版的《小獵犬號航海記》中寫道:「從這一小群關係密切的雀鳥中,我發現牠們的構造有漸次歧異的現象,難免會使人想像,這個海島上一開始只有同種的鳥群,然後分別朝不同的目標逐漸改變。」20年後,達爾文將雀鳥因適應不同島上的生存條件而變化的觀點,發展成完整的生物演化理論,並在1859年出版巨作《物種起源》。他認為,「自然選擇」會確保有利於生存的性狀遺傳給下一代,他的理論成為對演化機制的主要詮釋,是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也是當今生物學的基石。

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著作《物種起源》,成為現代生物研究基石。(wikipedia/public domain)
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著作《物種起源》,成為現代生物研究基石。(wikipedia/public domain)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