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外省人」還投國民黨嗎?BBC看外省第三代的台灣認同

2019-12-17 15:47

? 人氣

1970年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台北國慶節閲兵。「外省人」由蔣帶到台灣,大多在政治上支持國民黨。(BBC中文網)

1970年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台北國慶節閲兵。「外省人」由蔣帶到台灣,大多在政治上支持國民黨。(BBC中文網)

1949年,國共內戰後,蔣介石政府撤退到台灣。120萬左右移居台灣的大陸居民被稱作「外省人」——他們多半來自江浙、福建、山東等大陸省份,抵台後也多半從軍或從事公務員以及教師職位。因為歷史因素,早期他們對國民黨政府及領袖十分忠誠,並期盼兩岸統一,這種傾向也一直表現在選票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是,隨著時間變遷,這些台灣「外省人」後代的認同似乎在發生轉變。

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夙芬告訴BBC中文,根據她的分析,現在台灣已進入「國家認同」階段。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省人」後代雖然對於中國還存在文化認同,但在政治認同上,已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不同國家,這已經成為目前台灣人認同的主流。

BBC中文採訪了出生於1990年代的外省第三代以及相關學者,觀察外省人如何影響台灣政治,還有年輕的外省第三代在政治認同上的變化。

族群政治與台灣政治

研究台灣族群政治與民主化的中研院研究員王甫昌告訴BBC中文說,族群政治與台灣民主化進程密不可分。

王甫昌的研究顯示,1970年代初期,蔣經國在就任行政院長後不久,開始延攬年輕的台灣本省籍政治人物參政,但這也開始引起外省籍政治人物或學者的不安,認為外省籍在人口佔台灣僅12%左右,如果將來民主化後,開放許多本省籍人士參政,外省籍人士可能會在台灣政壇上失勢。

王甫昌解釋,這個不安,反而引起外省籍政治人物的危機意識以及團結,並開始與本省籍民意代表在政治上有所摩擦;同時,這些政治交鋒,還有目睹外省籍政治人物的危機動員,也讓很多本省籍民眾開始萌生「族群政治意識」。

「台灣民主化能夠推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族群政治從很隱晦的態勢,到檯面上的對壘。」王甫昌說。

之後,對台灣政治的觀察關鍵點之一,便是聚焦族群政治如何影響選舉。譬如1990年代,國民黨外省政治明星退黨組成的「新黨」,以台北市為中心,席捲了台灣政壇。

根據台灣媒體TVBS選後民調,直到2012年總統大選,仍然約有80%的外省人投給了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只有約10%的外省籍選民願意投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

但此次選舉之後,台灣再也沒有公開的民調公布族群背景與投票取向。因此有人認為這顯示出台灣族群政治的淡化,但也有人堅持認為族群政治仍然影響台灣政治。

無論如何,外省人在台灣的經歷,確實影響了台灣政治及民主化進程,許多媒體分析韓國瑜的忠誠支持者,也就是「韓粉」之中有許多來自外省背景的眷村或軍公教(軍人、公務員及教師,被認為較親近國民黨),這些特定群體仍然影響台灣政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