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在老化世界中的全球貨幣政策侷限

2019-12-17 05:50

? 人氣

先進經濟體實質GDP成長率(%)。取自IMF。(作者林意凡提供)
先進經濟體實質GDP成長率(%)。取自IMF。(作者林意凡提供)

物價「頑固」不成長的情況,美國在過去一年多感受尤其明顯。雖然人們可將金融危機過後好幾年沒起色的物價膨脹率,歸因於危機後去槓桿的結果;但在危機過後六年,物價膨脹率開始回升,失業率很低,去槓桿活動也減緩,影響經濟的就很難只歸因於金融危機。2016年時美國經濟看起來是恢復了,以致聯準會開始非常緩慢地升息,以減少時任FOMC主席Janet Yellen說的「不再需要的貨幣政策支持」,但自2018年7月開始,聯準會追蹤的物價成長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無論核心或一般物價成長率,在短暫地觸碰目標值2%之後,又開始跌落。欲振乏力的物價成長指數,顯然是2018年初剛上任主席Jay Powell決定暫緩/升息的主要原因。隨著指數遲遲回不到目標值,聯準會甚至於2019年後半年重新開始降息,一改之前認為貨幣政策可回復正常的想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消費者物價成長率與聯邦資金市場利率的變化。來源:St. Louis Fed, BEA。(作者林意凡提供)
美國消費者物價成長率與聯邦資金市場利率的變化。來源:St. Louis Fed, BEA。(作者林意凡提供)

這種現象,不只經濟學家與金融人士感到不合理,恐怕也是2009年啟動比特幣的中本聰與他的支持者沒有想到過的。其實,非傳統貨幣政策對比特幣價值的影響應該不大,因為對虛擬貨幣支持者來說,比特幣已不只是抗通膨,而是更符合成長於互聯網中千禧族的喜好 - 這尤其是FundStrat共同創辦人Tom Lee的論點。但是,這種通縮壓力,卻昭告著一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全新世界。許多世人以為正確的理論,可能無法解釋新世界中的經濟現象;許多政策將恐怕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對所有人都產生影響。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由全球央行決定貨幣政策時常採取的一種思維框架來看,就是主要先進經濟體的中性實質利率(neutral interest rate of return)已下降到很低的水平。不論是Yellen,Powell,或者甫卸任的歐洲央行前行長Mario Draghi,都在不同場合提到過中性實質利率的下降。

雖然央行家們與經濟學術界對中性實質利率沒有達成一致的定義,但基本上可以想成是:當經濟體順著其真實潛能成長時,所對應到的一個利率,通常以r*來代表。若央行制訂的名目利率扣除通膨率的實質利率小於r*,理論上經濟體過一段時間會發生通貨膨脹,反之則發生物價下跌。

因為改變經濟體潛能需要較長時間,r*其實是長期利率,要經過某種短期與長期利率關係的模型轉換後,才能得出央行權衡貨幣政策時,考量的短期中性實質利率。另外,雖然不可能準確計算出r*,但在很多時候,將它作為輔助思考的概念工具卻是可以的。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5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