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海外併購潮 台灣何以置身事外

2017-01-05 06:40

? 人氣

作為台灣經濟的頂梁柱,製造業靠著生產管理優勢在全球價值鏈中據有關鍵地位,並在國際大廠供應鏈中扮演起中下游代工角色。然而,面對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台灣企業雖提出「差異化生產」作為「以小搏大」的對策,藉以延續在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但在陸企以「市場准入」為誘因,在國際間大肆收購上游企業以改變產業格局的同時,身處產業中下游且被迫「單打獨鬥」的台灣代工企業,須思考所謂「差異化生產」這種戰術思維的轉換,能否抵擋整個產業格局變動這種戰略環境變化的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外部競爭日益加劇之際,外企、陸企藉資本優勢,紛紛來台收購估值偏低的投資標的,一方面意味著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之中處於被動位置;另方面意味著企業缺乏併購策略的後果,就是成為被併購對象。

金融併購 選錯方向

近期,美光(Micron)宣佈以新台幣1,300億元收購台塑集團旗下的華亞科;此外,今年6月,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也宣佈以新台幣1,000億元的價格買下台股股后漢微科技。外國企業以低於估值的價格買下台灣辛苦培育出來的科技企業,不僅是台灣的損失,在這一輪產業整併過程中,台灣政府未來對於產業規劃的主導權也將隨之煙消雲散。

值得留意的是,在製造業、科技業無意推動海外併購的情況下,金融業反倒成了台企海外併購急先鋒。根據統計,2015年台企海外併購前十大交易案中,金融業佔了六起,可見金融業已成為台企海外併購的主力。

在馬英九當政期間,金管會積極推動金融業打「亞洲杯」,透過鼓勵金融業整併來強化自身體質;另方面,隨著金融業體質好轉,透過強化在亞洲區域佈局,可為當地台商就近提供金融相關服務。在台灣,過度寬鬆的執照審批使市場上充斥著一批「營養不良」的金融機構,金融業也因此陷入恐怖平衡。在市場缺乏成長動能情況下,政府勾勒了美麗的願景引導業者前往「新大陸」開疆闢土。

20161213-前總統馬英九13日至文化大學出席「兩岸經貿論壇,王道為立國之本: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講座,並接受現場同學提問。(顏麟宇攝)
在馬英九當政期間,金管會積極推動金融業打「亞洲杯」,透過鼓勵金融業整併來強化自身體質。(資料照,顏麟宇攝)

然而,缺乏章法的海外併購未必能為台灣金融業的重生提供養分。相較於中小型製造業具有併購規模較小、實質效益顯著的特性,金融業併購經常存在併購規模巨大,但實質效益不佳的問題。

此外,當台灣金融業竭力地透過併購傳統線下通路來打「亞洲杯」的同時,對手則是通過佈局金融科技(FinTech),開展下一階段行業競爭。換言之,台灣金融業的經營思維仍未脫離傳統「銀行」的概念,對於「亞洲杯」的想像仍然停留在就近服務台商資金需求,而不是透過技術創新來拓展更大的消費市場潛能。

從現實看,金管會鼓勵企業打「亞洲杯」立意是良善的。然而,在企業先天體質不良且內功不扎實的情況下,貿然鼓動業者到海外「試身手」,到頭來反倒會得不償失。此外,政府缺乏相關政策引導措施,而企業對於新一輪產業佈局興趣缺缺,都將給轉型過程中的台灣經濟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如何因應這股產業格局變動,考驗著蔡英文政府的智慧與決心。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14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