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川普依照他競選時的說法,要把駐在日本和南韓的美軍撤離,那麼東亞的圍堵戰線將會崩潰,美國本土也將直接暴露在敵對國家之前,美國的本土防衛也會更吃力。因此,自日、韓撤軍,是可以說,卻不能做的事。
在12月初,台灣的媒體不管是報紙、網路或電視新聞,無不把蔡英文跟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通話當成頭版頭題來報導,一段十來分鐘的蔡英文和川普通上電話的熱線,竟能在美中台三方捲起千堆雪,這確實是從1979年台美斷交以來的第一次。
蔡川熱線這次能夠吸引台灣媒體的重視,主要是雙方在十分多鐘的對話中,談到經濟、政治、安全等議題,在那麼短的時間裏談到這麼多的議題,顯見熱線只不過是蜻蜓點水,只有輕輕一碰,不可能長篇大論。所以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認為,這不過是蔡英文搞出的「小動作」。只是,小動作也可能引發「蝴蝶效應」。尤其是考慮到事後川普在推特的辯護和對「一個中國」政策的難以捉摸立場,蔡川熱線能否掀起千層浪,是值得思索的問題。
執行圍堵戰略 美國不會鬆手
川普在選舉時曾揚言要將海外美軍撤出日本、南韓,對此,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歐漢倫(Michael O'Hanlon)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一旦美軍自日、韓撤兵,將無法嚇阻中國大陸對台灣動武,且讓台灣獨自抵抗人口多60倍、財富多20倍的中國,會是相當危險的事,這將是川普亞洲政策所造成的惡果。美國繼續維持冷戰以來的「圍堵戰略」,將是保障東亞安全的重要指針;川普在選舉中所宣稱的要自日、韓撤軍,恐將淪為說說而已,等他上台後不可能成真。
美國「圍堵戰略」的起源,主要是馬漢(Alfred Mahan)提出的海權論。馬漢在其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中,認為一個海權國家必須注意地理位置、自然形態、版圖大小、人口數量、民族個性以及政府制度和政策等六大必要因素,它們是構成強大海軍以及商船艦隊,從而捍衛海權的重要因素。由此他再提出,任何陸軍在世界性的軍事戰爭中,都將不得不屈從於海上封鎖所帶來的影響與打擊。為此,「圍堵政策」便成為美國在冷戰時期對付蘇聯集團的重大戰略。
「圍堵政策」則是美國外交官肯楠(George Kennan)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中化名「X」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冷戰時期,美國針對蘇聯的外交政策定位。肯楠提到:「美國顯然不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與蘇聯政權享有政治上的親密關係;美國在政治領域上,必須持續地將蘇聯視為敵人,而不是夥伴……相對於西方,蘇聯仍然屬於較弱的一方,蘇聯的政策是具有高度彈性的,蘇聯的社會所含的一些矛盾最終會弱化自己的潛力;這使得美國有信心,可以正確地根據堅定的圍堵政策去對抗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