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崑義觀點:一通電話千堆雪 大陸真有「秒殺」台灣的信心?

2017-01-06 07:10

? 人氣

由於美國從冷戰一開始就把蘇聯視為一個重要對手,所以如何讓蘇聯海軍無法走出歐亞大陸,就是肯楠圍堵戰略的重要基礎。在50年代韓戰結束後,美國在東亞地區就依照歐亞大陸周邊的島國,把她們連結成一條半弧形的包圍線,從南韓、日本、菲律賓到東南亞國家,接著把南亞的印度連結到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再到西歐的北約組織。大圍堵的戰略支撐點,主要落在日本、澳洲和北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並沒有取消圍堵戰略,而是持續讓歐亞大陸不再出現新的大帝國,圍堵戰略也變成美國圍堵中國的主要戰略架構。如果川普依照他競選時的說法,要把駐在日本和南韓的美軍撤離,那麼東亞的圍堵戰線將會崩潰,美國本土也將直接暴露在敵對國家之前,美國的本土防衛也會更吃力。因此自日、韓撤軍,是可以說,卻不能做的事。

美國總統歐巴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7日連袂造訪珍珠港,背景的軍艦是美軍的當初接受日軍投降的密蘇里艦。(白宮臉書)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並沒有取消圍堵戰略,而是持續讓歐亞大陸不再出現新的大帝國,圍堵戰略也變成美國圍堵中國的主要戰略架構。(資料照,白宮臉書)

也因此,川普除了接聽蔡英文的電話外,還打電話給俄羅斯、巴基斯坦、阿富汗、菲律賓等國的總統,這幾個國家都環繞在中國大陸的周邊。可見川普並非外交白癡,而是已把中國當成最大的潛在對手。可見,他想把美國的圍堵戰線拉到中國的周邊國家,讓中國從1980年代以來持續建構的和平與發展的周邊環境破局。

新保守主義外交 考驗美中台三角

2016年底,西方新保守主義再一次出現回潮,包括英國脫歐;美國選出敢於跟中國大陸叫陣的商人總統川普;義大利修憲公投受阻,可能隨英國脫歐;接下來的奧地利總統大選,可能也會導致脫歐的後果。

新保守主義出現於1960年代的美國,並於1970年代成形,共和黨為主要推崇該主義的黨派,在雷根(Ronald Reagan)、布希(Bush)父子執政期間,外交政策上均推崇「新保守主義」;已故英國首相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夫人在外交上也同屬新保守主義。

英國前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White House Photo Office@Wikipedia, Public Domain)
已故英國首相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夫人在外交上也同屬新保守主義。(資料照,White House Photo Office@Wikipedia, Public Domain)

「新保守主義」的外交政策強調權力政治,意識形態上極端反共,雷根所說「要把共產主義掃入歷史的灰燼裏」,已成為新保守主義的名言。新保守主義者還強調,只有擴軍才能維持國家安全,他們也堅決擁護美國在海外的商業及資產信用貸款的利益。

那麼,未來美中台的關係又將如何演變呢?依照《紐約時報》在奧斯頓伯德律師事務所(Alston & Bird)提交給美國司法部的文件中,發現了目前在該事務所擔任遊說者的共和黨人杜爾(Bob Dole),除了跟川普競選團隊與政權交接有合作關係,他還促成了川普陣營與台灣當局的一系列接觸,甚至促成了將許多有利台灣的文字,放進共和黨政綱中。

杜爾曾坦言,自1979年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後,時任參議員的他開始有興趣為台灣遊說,收取的費用包括每月25,000 美元的預付金。根據《紐約時報》取得的文件內容,靠著為台灣遊說的服務,杜爾的公司自2016年5月到10月已收取了14萬美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